乐亭县汤家河镇地名故事
中国乡村旅游网消息:乐亭县汤家河镇地处沿海,辖43个行政村,29,多口人,总面积95.5平方公里。西有名胜景区石臼坨岛,东有世界闻名的海滨胜地北戴河。据民间传说,唐朝初年秦琼夜打登州,和他的好友汤某路过此地,见这里土地肥沃,空气清新,便花银子建了一座尼姑庵,让汤某管理。尼姑庵旁有一条河,直入渤海,河水清澈,取名汤家河,后人在此建村以河为村名。汤家河镇驻地汤家河村。
安子东,安子东村建于明朝年间,因村西有一庵子庙,故起名为庵子东村。为了写书写方便写成了安子东村。
北翠坨村,因河而得名。《县志》记载:滦河及其支流贯穿全境,且常泛滥改道,河淤沙聚场可成坨,因风沙聚散无痕,因此河套沙坨比比皆是,到了旱季西北风刮起漫天的风沙,遇有草木丛生之处,聚沙为丘,草木繁茂,因有固沙防风的作用,且不易被水冲走,风吹沙聚,日积月累就成了沙丘高坨,当地老百姓为了逃避滦河洪水,多把村庄建在沙坨之上,因此乐亭县村庄多以坨命名,另据考证翠坨村原有翠峰庵,明嘉靖24年重修时,翠峰庵以北的村定村名为北翠坨。
北张各庄,明朝万历年间,一部分山东移民在此定居,垦田建庄,因以张氏为多,故取名为张各庄。建国后分为两个村,北边的为北张各庄。
大李庄,据村中老年人说,这里是一片海滩,明朝万历年间,陕西李姓移民来此垦荒种地,繁衍生息,以姓氏取村名为大李庄,并沿用至今。
大杨庄,明朝年间,居住此庄的人都姓杨,因之以杨家大家族而取名大杨庄村。
东麦港,明朝年间,这里有一条河好像天然的港湾,又因这里盛产小麦,所以命名为麦岗村,由于这个村位于港湾的东边,故称为东麦港村。
东桑园村、西桑园村,据说明朝年间,因那时村里的桑树特别多,故名桑园村,桑园村中间有一条窄水沟,人一迈就能过去,沟旁有一座庙,后来洪水把庙冲塌,水沟也变成了河,从此把桑园村分成了两个村,河东村叫东桑园村,河西村叫西桑园村。
甘草坨村,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平原大地上黑风四起,乌云滚滚,一夜之间,突然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沙坨,沙坨上有好多干草,后人定居在沙坨以南的,称为前甘草坨村。沙坨以北的为后干草坨村,后来合并为甘草坨村。这里的仙桃在全国闻名,被誉为中国仙桃之乡。
海田,清朝初年,这里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后来海水退出,露出陆地,从山东逃难而来的人们有50多户在此居住,他们硬是把盐碱滩变成了良田,故把村庄取名为海田村。
后刘庄,明朝洪武初年,两户姓侯的和一户姓刘的在此定居,取名为侯刘庄,由于侯和后谐音,为了书写方便,改为后刘庄。
后沙坨,明朝年间,早春的一夜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小黑坨村后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沙龙,康熙年间人们在沙坨后面定居下来,故取名为后沙坨。
湖林老爷庙、湖林张庄、湖林田庄,相传清朝初年,湖林片有13个村子共同集资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庙里供奉着关羽的雕像,世人称为老爷像,每年正月十五为庙会。届时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这里逛庙会,唱戏的,扭秧歌的,做买卖的,热闹非凡。后来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取村名为湖林老爷庙。
湖林田庄,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退后出现了一块海滩,据田氏家谱记载,多年前田氏三兄弟从山东逃荒来到河北省,老大老二分别定居在滦县和昌黎,老三田刚来到了这块海滩上,娶妻生子,定居下来,以姓氏取名为田庄村,因该村属于湖林十三庄以内,故称为湖林田庄。
湖林张庄,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因老祖宗姓张,又在湖林片区,故取名为湖林张庄。
胡庄,据胡家高龄人说,胡庄在辽宋之战后而得名。辽宋之战,辽兵退出万里长城山海关外,本地为海退的滩涂,可以开发耕作。宋朝即从山西的后柳州大槐树下往这拨民,由军队押着,安置三户姓胡的在此建了草坯房,叫胡家,没有庄名,后来胡家人繁衍,子孙多了,户数也多了,形成一个小村庄,因而人们称之为胡庄。
雷庄,明朝初期,一姓孟的来此居住,发现村北有一条长河叫做龙窟,后来姓孟的请来天上的雷公,用一巨雷击死了恶龙,为纪念雷公取名为雷庄。
马大庄,据村中老年人讲,元朝年间这里曾是驻军的粮仓和草料场,因为仓古诗称为厂,以后这一代便成为马城厂,该村原是马城厂的大庄,简称马大庄。
马杨庄,据村中老年人说,元朝年间这里是屯兵之地,在这里设有粮仓,因这一带称为马城厂,也就是军队粮仓的意思,当时城西有杨树林,该村居此故得名为马城厂杨庄,简称马杨庄。
麦东、麦西,据民间传说村南原有一个大土港子,港南是接海的海沟,早年的小船可以直接从海上停靠至海岸,所以就有了港这一说法,又因为其地势低洼,海水漫长,雨大成灾,每年只能收获一季小麦,所以称名为麦港,又因其地理位置分成东麦港,西麦港两个区域,以港为界,以东的叫东麦港,以西的叫西麦港,而西麦港因居住分散,又分化成为麦西村和麦东村、麦东村所属的自然村由殷庄、赵庄、袁庄、钮庄和佟庄。麦西村所属的自然村有麦西、大庄和雷庄子等村。
孟庄,据说这里原来是海水南退留下的一片荒滩,没有人烟,明朝中期,朝廷拨民,部分陕西移民来此定居,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因当时第一批移民为孟氏家族,故取村名为孟庄村。
南翠坨村,因位于翠峰庵以南,故定名为南翠坨。
南张各庄,明朝万历年间,一部分山东渔民定居于此,修建庄园,因移民中大都姓张,故取名为张各庄村,后划分为南北张各庄村,南张各庄村由此得来。
泥滩村,明代一官员因不得志南下,走到此地,见水草丰美,并有一条长河,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因这里是长河长堤,长期淤积而成的泥沙滩地,土质又黑又粘,故取村名为泥滩村。
裴庄村,据据老年人讲,这里原是一片海滩,明朝万历年间,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垦荒种地,繁衍生息,移民都是裴姓,故取村名为裴庄村。
葡萄庄子,葡萄庄子建于明朝时期,老米河由村北朝西绕过,历次洪涝灾害河道均坍塌改道,唯有村北一段不塌,故得名为不塌庄,后根据谐音改成为葡萄庄子。
沙口,沙河口村建于明朝年间,此村地处沿海,由于地理变迁,海水退去,形成沙丘,在低洼年冲出了一个口子,故取名为沙口村。
史庄村,这里原来是渤海南退遗留下来的滩涂,荒无人烟,明朝初中期实行拨民,部分史姓由陕西来到这里,开荒种地,盖房居住,世代相传,由此得名。
苏家铺,清朝年间一户姓苏的人家,逃荒来到此地,盖了一个临时的卧铺居住,因此地靠近渤海,均是盐碱地,以熬盐为生,苏氏家族越来越大,固起村名为苏家铺村。
瓦房庄村,瓦房庄村始建于明朝,传说当时有家地主很有钱,在此地建起了高大明亮的瓦房,方圆几百里都闻名。人们称此庄为瓦房庄,并一直沿用至今。
王家伙房,明朝年间,一个王家的财主势力很大,在当地雇了很多的长工,盖起了一座大伙房,繁衍成村后得名为王家伙房。
小黑坨村,明朝时期早春的一个夜晚,黑风携带着沙子从北方刮来,日月无光,待风过后,进入眼帘的是数不清的沙坨子,北边的最大,故取村名为大黑坨,南面的小一些,故取村名为小黑坨,大黑坨就是李大钊的故乡。
小刘庄子,清朝初年,刘姓二兄弟来到这里,老大定居在河西南,逐渐形成村庄,取名为大刘庄,老二定居在河东北岸,取村名为小刘庄子。
新庄村,由小纪庄、崔家庄、吴庄、新庄、庄户上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各村均以本村大户姓氏取名,因清朝末年5个村共在新庄村建了一座新庙,故合并成一个村,定名为新庄村。
徐赵庄村,据传明朝年间,徐、赵两户人家,逃荒来到此地,此地是一片海退的滩涂,荒无人烟。他们两户用草皮建房,开荒种地,人越来越多,形成村庄以徐、赵两姓取村名为徐赵庄村。
薛庄村,据老年人讲,这里原是一片海滩,明朝万历年间,陕西移民在此定居,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因移民都是薛姓,故取村名为薛庄村。
杨家庄,据史料记载,明朝年间这里有三个小村子,北面的小村子姓姬的人多,故称姬家庄子,中间的村庄是杨家庄村,因为杨家是大户,故称为杨家庄村。南为小河沿村,村前有一条又深又长的小河,因此起名为小河沿,土改后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中心村是杨家大户,故起村名为杨家庄村。
杨井上村,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杨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此居住,由于地处沿海,地下水质较差,唯有村西打出了一眼好井,此井为地下泉水,水质甘甜,水量丰富,故取村名为杨井上。此井一直沿用到年,唐山大地震报废。
瑶各庄村,该村原名窑窝村,相传当年周氏祖先首先定居在此地,并在村南建起了土砖窑,以烧砖为业,而得庄名,后经文人润色,用瑶字谐音取名为瑶池仙阁的瑶阁二字更名为瑶阁庄,后人为书写方便,把阁字写成各,沿用至今。清朝中叶村民们为了驱邪消灾,集资在村西南修建了一座庙宇,内宿黄飞虎将军泥塑坐像一尊,并命名为天齐庙,以示纪念,并将竣工时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定名为庙会,至今村民们依然邀朋唤友,热闹过庙,那些知情的炸油炸糕的,炸麻花的,很早到村里设摊,以便借机多挣些钱,同时也给村里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氛围。
钟庄村,钟庄村,据传明朝时期的一天,突然狂风四起,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席卷着沙包不断前移,行走至县甘草坨村与钟庄村的中间地带,骤然停止,人们看到原来的平地上,筑起了沙坨子,沙坨子上刮来了许多的干草,从此人们就把沙托以南的村子叫做前甘草坨村,沙坨后面的村子叫做后甘草坨村,由于后甘草坨村姓范的居多,少数姓钟,就改名为范庄,又因现在几个村重名,故又改名为钟庄村。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此庄有一个人在朝廷当阁老,看到村东岸不断向西塌移,就在和西岸上建了一座巨碑,名曰九龙碑,碑高三丈有余,上有九条龙盘在其中,碑座约有六尺,下有一巨龟驮着。
周庄村,据说这里原是一片荒滩沼泽地,没有人烟,明朝万历年间,朝廷施行拨民,部分陕西移民在此落脚,开荒种田修房建庄,因当时移民大部分姓周,故取村名为周庄村。
中国乡村旅游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