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名读音上一直有“名从主人”的规则,即当地人怎么拼读自己家乡的名字,普通话就按当地人的发音为准进行拼读。比如浙江丽水的丽,不读lì,读lí。浙江台州、天台的台,不读tái,读tāi。江西铅山的铅,读为yán,不读qiān。“名从主人”有一定的道理性,因为我的地盘我做主,就如给孩子取个方言小名“福桂”,方言读音“富贵”,外人也跟着叫“富贵”,而不能强词夺理说你这不对正确读做“福桂”。名从主人,犹如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依照主人的意愿主人的说法为准。
正如上面的举例,在姓名读音上也有名从主人之说。比如名人贾平凹,这个“凹”字读为wā。而实际上现在字典里只有一种读音拼音为āo,wā在字典中已经被清除。凹有两个意思,一个即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另一个意同“洼”(多用于地名)。显然,贾平凹的“凹”字来源方言读音“洼”。此外,很多姓氏也有不同的读音。像郝姓,现在只有一种读音Hǎo,但是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ē。我们肯定要遵从主人意愿,按人家的读音为准,而不能随意改变人家姓氏的发音。
前些年,央视播音员把“安徽六安”都读作“六(liù)安”,而当地百姓一致主张“六(lù)安”。主持人系称这是字典里的唯一读音,而本地人坚称这是古音,自古流传至今。如今在当地的坚持下“六(lù)安”读音似乎得到了普及和认同,不知道字典里有没有增加这个读音呢?
除了“名从主人”,最近几年还冒出一条“音崇古人”的规则来,就是一帮学究派考证出一些字的古代读音,并加以推广普及,受到很多文雅人士的认同,形成了一股遵古崇古的潮流。比如“六(lù)安”也算是音崇古人。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的“将”不读jiang,而是读qiang。“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要读古音xiá,而不能读作现代汉语拼音的xié。还有历史书中的大食要读成大yi(大益),大宛读成大yuan(大渊),龟兹读成qiuci(秋词),月氏读成rouzhi(肉汁),吐谷浑读成吐yu浑(吐玉浑),怛罗斯读成da罗斯(达罗斯),高句丽读成高aou丽(高勾丽)等等。崇古人、深考研、读古音已经成为有文化的象征,正如孔乙己“回”字的四种写法,彰显了自己的学识。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的态度是在读音上反对“名从主人”和“音崇古人”规则。如果我们都遵照名从主人原则,同丽水、台州、铅山那样,同贾平凹那样,全国会多出多少个五花八门的读音呢?在南方几乎每个字都是一个方言一个音。那么,整个世界都没有了一个标准,全国都乱成一团。最后只会让整体屈从于个体,个性是张扬了,世界可就乱套了。
比如在方言中湖州读成“吴纠”,温州读音“芋揪”,湖南读作“扶南”,福州念作“虎纠”,连我们黄岩都要读作“王岩”。大家各说各的,鸡同鸭讲。那么天下大同,书同文,字同音,车同轨如何实现?最后就变成分崩离析,完全无法沟通。
南方普遍把“街”都读成“gai”,明显这是一个古音,要是都遵从名从主人规则,南方带街的地名,以及街道和街道办都要改读音?“县”字很多地方传承下来读[yuàn],要改读音吗?版的新华字典“溪”字是有‘xi’和‘qi’两种读音的。“江”字南方很多地方读[gǎng]。同样北方也存在方言读音,较典型的北京“大栅栏”叫“dashilan”,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的正确读音是làotíngxiàn。光这么一举例,这多音字就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扩展了。人们也终于掌握不住任何字的正确读音了。
表音文字英语,16世纪莎士比亚时期的发音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今人完全看不懂那时的英语,因为发音完全改变了。那么,更何况我们数千年历史更迭下的表意文字汉语发音呢,更是完全改变了旧模样,古人的读音和今天的发音完全不一样。
故而,我们不应该增加越来越多的多音字,屈从于地方读音、古人读音。而是要减少多音字,尽量做到一字一音。只有明确读音,减少歧义,才能减轻汉字读写难度,更有利于大众掌握、沟通、交流,使汉字普通话更容易学习,也便于汉字的国际化,走出国门。普通话、普通话就要普通,利于推广流通,成为世界语言。
语言是规范化的、统一的。就和律法一样,有自己的制度,大家都以此为准则,相互遵守,而不是各表各的。如果那样社会就陷入混乱,使语言的交流工具变得完全无法沟通。语言要尽量做到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明确化而不是含糊化。每个字都有方言读音,每个字都有古代读音,真的一一考据出来,岂不是乱了套,完全没有了标准。所以,正确做法就是明确一种读音,化繁为简,对于古音、方音仅供专业研究人员使用。对于普通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正音后面注明古音读什么,方言读什么即可。而不是一味迁就,制造越来越多的多音字,增加普通人认字的负担,增加字典的负担。
字会变,读音也会变。就如简体字取代繁体字,便是一个很好的进步,让文字化繁为简,更便于书写、记忆,降低难度。同理,读音为什么不能同样化繁为简呢?为什么要拘泥于当地人怎么读,我们要面对的是全世界的人。为什么要拘泥于古人怎么读,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现代人。无论是读音还是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一种传达信息的符号。要的是明确所指,统一性、排他性、唯一性,是沟通的工具,交流的桥梁。
因此,我就很赞同“一骑红尘妃子笑”中把“骑”字读音从“jì”改为“qí”,减少不必要的多音字。还有古诗词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shuai),同样都用现代正式读音。
如果一些地方执意要读本地发言,那么最好就是改字,比如台州不想读成tái,那就恢复“臺”字,依旧一字一音。铅山不想变成qiān,就改名“沿山”。总之,个人认为读音上的“名从主人”和“音崇古人”规则不可取,不光增加学习难度,还会造成语言混乱,不利于普通话发展、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