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努力建成唐山劳动日报头版对我县盐

盐碱滩变成鱼米仓——乐亭盐碱地改造见闻沿乐亭境内的海岸线驱车前行,道路两旁阡陌纵横,大片的水稻、高粱交替出现,偶尔惊起的白鹭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这是7月13日记者在乐亭县采访时见到的场景。乐亭县拥有约全省四分之一的海岸线,境内近三分之一的乡镇毗邻渤海,约5万农业人口在20万亩盐碱地里“刨食”,不得不应对着不期而至的旱涝、海潮等自然灾害。“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如何克服盐碱地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等老大难问题?当记者走进乐亭古河乡的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瞬间发现了答案。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良田上,亩水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如果不听介绍,记者想象不到,一年前这里还是撂荒的盐碱滩。盐碱地变身良田,需采取系统化的治理。“园区选取不同地块试验种植,引进了稻花香2号、越光、粘香等10余种优良水稻品种。”园区负责人张天扬告诉记者,“有了合适的种子,下一步,还要为耐盐碱作物种植生产提供生态环境、水肥营养和数字化管理支持”。看似普通的稻田,实际上暗藏玄机。底下埋有水管,上层灌溉,下层排盐。取自滦河的淡水,一边灌溉,一边把土壤盐度压到下层,然后再排到集水井里。同时,在稻田中投放蟹、虾、鱼等水产作物,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园区将田间气象站、视频监控、虫情测报灯等高科技仪器有序串联,全程监控水稻生长环境,保障粮食增产丰收,提高经济效益。古河乡数字循环农业智慧园区项目,是乐亭盐碱地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近年来,乐亭化不利为有利,大力深挖资源,按照盐碱化程度,创造性地进行“梯次”改良,通过种植绿肥作物,修建水渠,改善排水灌溉系统等方式发展水稻种植。在不断摸索中,乐亭县逐步探索出一条在轻中度盐碱化地带建设台田种植区,在重度盐碱化地带开展海产品工厂化养殖、补充禁渔期海产品市场供应不足的发展新路,将白色荒漠盐碱地变成上可种植、下可养殖海产品的“聚宝盆”。“过去哪想得到,咱老百姓还能在盐碱地上靠养海参挣钱。”跟记者盘算着今年亩养殖海参的收益,姜各庄镇二节村的海参养殖大户尹成才嘴角上扬。海还是那片海,“靠海吃海”的方式却变了。老乡们在与海洋相处中,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按照潮涨、潮落的自然规律将水引入、排出盐碱地的养殖池塘,从而实现海水的循环利用。“我们在盐碱地上养殖的海参,不用人工喂养,因为海参的食性很杂,主要吃浮游生物,藻类等,这个水面和滩涂含有大量的硅藻等丰富天然饵料,养殖两年就可以上市。”尹成才向记者介绍。据同行的乐亭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水产养殖方面,以调整海水养殖结构为主线,积极引导养殖户由规模渔业向生态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浅海筏式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乐亭县海参养殖总面积约6.5万亩,年产鲜活海参、半成品海参、成品海参近吨,全产业链产值近10亿元,从业人员约10万余人,成为乡村振兴一项特色产业。从满眼的“白茫茫”,到收获的“金灿灿”;从生态多样融合的土壤改良,到遵循规律依海发展的海参养殖……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盐碱滩的面貌改变,感受更多的是乐亭人依靠科技、向海而行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在盐碱地上创造着丰收,印证了盐碱地也能生出金。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1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