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名从主人津市读zen市亟待进入汉语

zēnshì津市

文/兰津渡;津市航拍/大侠

津市本就应读zen市,而不是jin市。你可能不相信,请听我慢慢到来。觉得有理,敬请广而告之,为家乡正名!本期还将推出《人民日报》最新文章《铅山的两种读音》)以资借鉴。铅山的铅读yan,汉语词典为之专设该读音条目,而这篇文章做了一番文化阐释,读来也别有趣味!

年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相比年第五版,专门为河北乐亭县增设了lao的读音,lao是本地人的读法,原来词典中乐只有le,yue两个读音,但遵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将lao的读法规范了下来。这对于国内地名来说,其实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常见原则,比如蚌(beng)埠,番(pan)禺,东莞(guan),六(lu)安,黄陂(pi),铅(yan)山等等都是此类因遵从本地读法而专设读音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津市的读法是zen市,这是本地及周边约定俗成的习惯读音,而天津市,津津有味却仍读jin,这就说明zen是一个专属本地地名的读音,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国家普通话的标准读法就应该专设津(zen)市这条。只是我们津市是个小城市,从未有部门提出申请,所以zen这个读音未曾得到规范,甚至可能有人以为就是要随普通话唯一的jin的读音,也可能有人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所以,下面做一些解释跟意义阐释。

第一,“名从主人”原则是津(zen)市得以正名,不需要多加解释的最大理由。老乡们,这里一定要把思维转过来了,大原则是地名要从地方读音的啊!而不是我们从普通话读音,还请搞清是指该字在地名上的独特读音。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名从主人”指的是读音,并不妨碍词义。津市的来源是“傍津设市”,津作为渡口的含义并不因为读zen不读jin而改变,只是根据地方读法增设地名读音。词义与语音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不能混淆。

第二,独特的地名读法既是尊重历史,尊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津读zen的来源尚未见文献资料可考,但从语音学历史上可以推断一二。“津”字在古韵书中属尖音(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读音为zin,后世不分尖团后,“津”读音才同“今”,至今澧水流域乡下仍有分尖团的,如进,尽都发zin。但是zin不同于zen,因此只能推断zen市的读法既源自古音,又可能是各地移民交汇杂处,折中的产物,是津市移民文化的表征之一。这样一个稳定的,有历史渊源的读法,理应可以变成普通话正规读音,写入现代汉语词典。

第三,津(zen)市读音若能被国家语委规范化,单立词条,独特的读音其实也是对津市城市知名度的一种传播。设若在下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津(zen)市若能得到规范化,也可围绕这一新闻做一系列津市城市传播的工作。

第四,在津澧融城背景下,津(zen)市这一地名也将属于澧州的地名文化遗产,是尊重历史文化,打造独特城市文化的心理保证,是延续众多津市文化品牌的地名保证(比如津市牛肉粉,津市糕点等等)。地名中潜在着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没有了历史,我们迟早会感受到文化的失落。

希望我市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一看似细小,实则意义深远的问题,尽早着手启动向国家语委和地名委员会申报津(zen)市读音规范化的工作。

尊重原创,欢迎转发

其它媒体转载需先联系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2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