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信仰之源薪火相传河北新闻网

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为共同做好庆祝建党百年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媒体联动效应,展示各地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诠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不朽功绩,河南日报发起“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地图连线互访活动”,着眼河南与兄弟省份在党史上的结合点、共鸣点,通过跨省联动采访和融合传播,共同讲好百年党史故事。

河北日报和河南日报携手互访的聚焦点,是革命先驱李大钊。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曾在郑州铁路职工学校讲学,为之后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奠定了思想基础,进而揭开了河南工人运动的序幕。日前,河北日报与河南日报记者互访河南省郑州市与李大钊出生地唐山市乐亭县,重温李大钊成长足迹和精神光焰。

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浮雕。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孔昊摄

“点种”之处,红花遍地

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建党初期北方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李大钊还是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在内的北方党组织的奠基人。

李大钊曾将传播共产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人才的培养所做的工作形象地比喻为“点种”。

近日,河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参加河南日报发起的“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地图连线互访活动”,了解到河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中,同样活跃着李大钊“点种”的足迹。

在郑州火车站附近繁华的商业街中,有一处青砖灰瓦的尖顶平房。房屋是一座长30米、宽10米左右全部打通的宽敞大房,拱形窗户、红色门柱依然能显示出当年的气派,民国年间,这里曾是湖北会馆的后院议事厅。上世纪20年代初,郑州铁路职工学校在此创办。

年3月,就是在这里,一位头戴黑礼帽、身穿大夹袍的人来到工人们中间,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启蒙课。

他,就是李大钊。

“讲课时,李大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工’字,请工人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郑州二七纪念塔讲解员樊路瑶介绍,有个工人说,“‘工’的意思就是做工,两横一竖,永无出头之日,天生就是受压迫的命。”然而,李大钊却说,“‘工’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一竖代表工人,下边一横代表地,两横一竖连起来代表的就是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人。”

20世纪初,位于京汉、陇海两大铁路交会处的郑州,聚集了大批铁路工人。“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这首民谣道出了当时工人的悲惨境遇。

年年初,受李大钊指派,早期共产党人赵子健来到郑州铁路职工学校任教。他从讲授文化知识入手,向工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工人当家作主的情况,传播革命道理。他在郑州的活动,直接与李大钊联系。李大钊的这次郑州之行,就是受赵子健之邀。

“这说明建党前夕,李大钊就在河南最早点燃了革命的火种。”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张磊介绍,李大钊的郑州之行,为之后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奠定了思想基础,进而揭开了河南工人运动的序幕。

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十分关心河南党组织的创建,曾六次亲临河南郑州、洛阳、开封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对河南党组织的创建、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

年11月,陇海铁路发生大罢工,揭开了河南早期工人运动的序幕。洛阳机车厂的技术工人游天洋是罢工主要领导人之一,当时年仅20岁。

罢工发生后,受李大钊委派,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的罗章龙面晤游天洋等主要领导人,指导铁路工人积极参与这次罢工。最终,罢工以胜利告终,李大钊、罗章龙继而介绍游天洋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个党员就是一颗火种,落到哪儿哪里就会点燃一片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一颗颗革命火种播撒在河南大地,使河南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年12月,游天洋发展两位党员入党。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由此诞生,革命的红花从此在中原大地遍地盛开。(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田明)

李大钊纪念馆俯瞰。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孔昊摄

青春无尽,自我无尽

李大钊,一个如雷贯耳、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立下丰功伟绩,是公认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5月9日,河南日报融媒体报道小分队怀着崇敬之情来到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的故乡,寻访先生遗迹,感怀先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一条颇具清末民初风格的街道,通向李大钊的出生地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是一处典型的北方三进宅院,青砖黛瓦质朴无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李大钊身世孤苦,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去世,一岁多时母亲也撒手人寰,是大祖父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李大钊天资聪颖,被誉为神童,大祖父非常重视培养教育他,为他三易其师。年,勤奋好学的李大钊顺利考入永平府中学,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从此走上求学报国路。

院里的丁香树枝干虬劲,花叶繁茂,“这是幼年李大钊亲手栽下的,读书累的时候,他就来院子里侍弄花草,这也是他孤寂童年的一种乐趣。”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说。

丁香树下,村民刘继明为前来参观的人们唱起了大黑坨村村歌。

“大黑坨出了个李大钊,先烈故居在咱乡啊在咱乡。

铁肩担道义啊,妙手著文章。

宣传马列好思想,红花种子遍四方啊红花种子遍四方……”

在乐亭县,处处可见以大钊精神为荣的红色符号。大钊路、大钊广场、大钊班,李大钊的名言和事迹介绍比比皆是。丁香花被选为乐亭的县花,每逢五月,花开全城,暗香浮动。

走进李大钊纪念馆,不时有群众向李大钊雕像献花致敬。现代京剧《大钊先生》巡演正在礼堂内上演,台下观众座无虚席,神情专注凝重,热烈的掌声频频响起。

展厅一隅,再现了李大钊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场景。讲解员武思雨说,大钊先生当时月收入超过银元,本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他在北京10年间搬了7次家,总是挑偏远的地方租房住,为的是省下钱支援党组织工作,接济贫困学生,而他的夫人赵纫兰却常常为生计发愁。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后,专门让会计把李大钊工资的一部分直接交给赵纫兰,以防李家断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纪念馆中悬挂着李大钊亲笔写下的著名对联,是先生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

回望历史的脚步,从领导新文化运动,到创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北方工农运动,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李大钊一生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他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献出了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

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宣传党的思想时不慎被捕。在狱中,他扛过了多次秘密审讯和百般折磨,从未屈服。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幅李大钊的照片,与真人等高。照片上,他身着灰色棉袍,正视前方,目光沉着冷静。“这是李大钊先烈临刑前的遗照。”肃立在这张照片前,武思雨讲述了一段极其震撼的细节,闻者无不动容。“他的女儿李星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最后分别的时刻,父亲扭过头看了看我们,没有说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我感觉到他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年前,红色的种子从旧中国破土而出,年后,这种子早已在新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人间已然换了模样。

李大钊“与时俱进”的精神激励着乐亭人不断奋进。乐亭已发展成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现代农业等八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滨海新城,大黑坨村率先推广设施农业,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口的大黑坨小学是李大钊亲自创办的。当记者走进校园时,孩子们正在为乐亭县文化艺术节排练舞蹈,踏着欢快的乐曲,青春在阳光下尽情绽放。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年前,李大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鼓励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坚信中国的青春即将到来。

先生,看到了吗,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周青莎、金京艺、孔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8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