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农家取水用的木水筲,始于何年我不知道,但我经历了从木水筲向铁水桶过度的阶段,那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几年里,农户哩哩啦啦将木水筲换成了铁水桶。一付铁水桶要比一付木水筲轻十来斤,担一次水来回就要少负重二十来斤。这是取水工具上的一场革命,应该为其点赞!为人类效劳了千百年的木水筲从此进入博物馆了。形体保存了,但它是怎么做成的也应该有文字记载。本文就试图依据记忆说说木水筲是怎么攒成的。
当年,我们家乡一带用的水筲,圆柱儿型,由筲帮、筲底、筲箍、筲梁和梁柱儿等部件儿攒成。筲帮选用柏木板儿,一块块儿围成圆桶,因此板块儿不能过大,每块板儿长、宽、厚分别约九寸、一寸半、四分。由于筲的内外径不同,得用刨子将木板儿刨成梯形。筲底选用柳木板儿,厚约四分,为防走脚(变形),一般由两块板儿锯成半圆形,再对成圆,直径与筲帮内径相同。筲箍、筲梁和梁柱儿用熟铁打制成。筲箍宽不到半寸,厚不足一分,内径与筲帮外径相同,每个筲上、中、下要有三道箍。筲梁长约一尺半,宽约三分,厚不到一分,中间弯成半圆状,半圆的中间还要打造成正“{”形,两端向内弯成钩儿。梁柱儿略长于筲帮,宽不到半寸,厚不及一分,上端打成圆孔,下端长于筲帮,每个筲需要两根。
材料都备齐了以后,就要往一块儿攒(组装)了。先把三个筲箍戳在地上,然后往箍内铺筲板儿,铺到近一半儿时,将两根梁柱儿贴在筲箍的两内侧,呈对称状,接着要铺的两块筲板要压住梁柱儿,使其处于筲板和筲箍之间。继续铺到最后一块板时,得从上往下敲下去,否则就按不进去,原因你懂的。
现在叙述起来很简单,当年做起来却很费事的。尽管事前将筲板刨成了外宽里窄的梯形,但拼起来必须要严丝合缝,工匠就要反复调换筲板,实在没有合适的就要重新刨两下儿,直到满意为止。筲帮拼好了就要蹾筲底了。将两瓣筲底分别放到筲下方试一下,两边没问题后,就把两瓣对在一起沉到离地面两三分的位置,沉时要用木质家具缓缓往下礅。然后用水试一下,如果漏水,就用木锉扁的那儿头往缝里捣点儿锯末子,直到不漏了为止。下一步就是把梁柱儿下端弯过来钩住筲帮,将筲梁钩住梁柱儿上端的圆孔,到此,水筲就攒成了。
担完水后水筲的存放也有讲究,须要扣着放在阴凉处,忌讳暴晒,以免走脚。一付水筲精心使用,除了可能换几次筲底、用锯末儿堵几次漏水以外,可经久不坏。即使某块筲帮坏了,还可以换块新的。因此,水筲能用几十年乃至一辈子。
是以作文以记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