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读lao还是le孟德宏聊汉字

“乐”亭:读lao还是le

恭请国图吕老师参阅

郭锡良在《汉字古音手册》认为,“乐”,来母药韵,可以拟音为lǎuk。这是一个入声韵。我们知道,汉语语音在发展过程中入声韵逐渐消失,目前除了在粤语等方言中尚有所保留之外,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韵,入声韵基本上都被“平声”“上声”“去声”同化,即音韵学中所说的“入派三声”。因此,上古音为lǎuk的“乐”可能很早就发展出lào(涝)音了,尤其在北方地区;在此基础上,lào音又进一步经过音转而发展为yào(药)音,并最终发展出yuè(月)音。其发展路径为:

lǎuk——lào——yào——yuè

上述语音发展事实,在相关辞书中都有所反映。

《集韵》拟“乐”为“力照切”,《正韵》拟“乐”为“力召切”,二者都将“乐”拟音为lào。“乐”lào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音往往被一些地域名称所记录。由于地域名称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人与人口口相传,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其发音被保留的较为稳固且最为持久,比如河北省地“乐亭”,山东省的“乐陵”。“乐亭”因古“乐安亭”而得名,“乐陵”因乐毅所筑“乐陵城”而得名。我们觉得,燕国名将“乐毅”中的“乐”,在古音中很可能就读作lào。因此,《山东省志》里面说“乐陵”的“乐”“取四民足用国事安乐之义”并不可信。

《广韵》拟“乐”为“五教切”即yào音。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用此音读。《论语集注》影响极大,“乐”的yào音也由此而泽被深远。但是我猜测,在宋代的时候很可能“乐”的lào音与yào音是并存不悖的,如《广韵》中的“伯乐”一词按其切音方法所得出的读音其实就是bólào。lào与yào叠韵,二者语音相近,区别仅在于辅音l与韵头i。

将“乐”的上古音拟音为lào,很多典籍、尤其是诗文中的押韵问题就一清二楚了。比如《诗经关雎》中有“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句子。其中的“芼”与“乐”用今天的语音读起来并不和谐,但是如果把“乐”读作lào,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同理,《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恐怕也应如是。

这里也顺带说说“乐亭”里的“亭”和“乐陵”里的“陵”。

“亭”现在指的是一种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小巧建筑物,古时候这种建筑往往被设在路旁供旅客停宿,所以《释名》释“亭”为“停也”。李白《菩萨蛮》中所言“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里的“亭”,李清照“长记溪亭日暮”里的“亭”,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里的“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那些像这样小房子的建筑也被称之为“亭”,比如“邮亭”、“报刊亭”等等。这是“亭”在使用过程中的语义泛化现象。

“亭”一般并不用于居住比较简陋,因此也被用于指称那些处在荒郊野岭以观察敌情等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建筑物。《一切经音义》释“亭”为“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这也就是“岗亭”一词里的“亭”。今天“警亭”里的“亭”使用的也是该义。“亭”也由此而成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基层行政单位,其负责人被称之为“亭长”。《汉书》中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我的理解,“亭长”可能就是一个入不了品级的最基层的小官吏。史杰鹏老师的成名作,历史小说《亭长小武》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基层小吏的奋斗故事。

“乐陵”的“陵”本义为“大阜”。《说文解字》释“阜”为“大陆也;山无石者”。一般把“阜”理解成“小土山”。“阜”作为构字字符进入汉字时,就是偏旁“左耳刀”(“右耳刀”为表示“城市”的“邑”的变体)。由此可知,“陵”作为“大阜”当然也就是“大土山”了,这就是“山陵”、“丘陵”、“陵谷迁变”里的“陵”义所本。毫无疑问,“坟墓”本质上就是一种“大土山”,所以,也可以被称之为“陵”,这也就是“陵园”、“陵墓”、“陵寝”、“十三陵”里的“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7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