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寺庙众多。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解放前乐亭县比较大而有名气的寺庙就有几十座,据碑文记载和民间传说其大多建于明清两代。
唯距县城里12公里芦葭河村东(现称芦河村)曾有一大寺庙??毗卢寺,当地俗称“大寺上”,是乐亭县里最早的寺庙之一。它原名崇德寺,始建于辽大康年间,距今已余年。庙址原在芦河村东北2华里一沙隅处,因风灾侵害年久失修,危于坍塌。元中统四年此庙移迁至芦河村东邻。古时乐亭县境内滦河支流众多,此地乃是一主要支流,河两岸多是芦苇,人们便把这段河流叫芦葭河。河西有一无名小庄亦随河名而叫芦葭河村。因寺庙就建在河西岸,原崇德寺便更名为毗卢寺。
想当年毗卢寺何其雄伟兴盛,它占地百余亩,分前后两层殿宇,前殿较小而后殿庞大,由青砖、灰瓦、红漆木料构就,前卷檐突击,雕梁画栋、庄严肃穆。殿前矗立着6个 驮的石碑都高丈余。左侧钟楼内悬挂一口重余斤的大铁钟。传说一敲响声悦耳,可传周围七八华里。
前殿内泥塑托塔天王、身高一丈,右手平伸托一铁塔,两旁天将四名,形象威武,令人敬畏。
后殿内正面和右侧泥塑十八罗汉,个个膀大腰圆,手执兵器,面目凶恶,令人不寒而栗。左侧泥塑的子孙娘娘慈眉善目,和蔼和亲,其背上肩上臂上泥塑天真娃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中间供桌上摆放着大小不同的几十个铜佛。香炉内时而香烟缭绕,仙气凌人。
后殿正北不远有一棵柏树,此树现仍存在,是唯一见证寺庙的古树,据当地几位90岁的老人回忆,从他们童年时这棵柏树好像就这么粗大,生长极其缓慢,传说与建庙同步。
柏树北面有19间禅堂,是和尚居住念经的地方。据说这里最多的时候曾有20几名和尚。
古时凡有大寺庙就有传统庙会,附近村庄就兴节令(过节),毗卢寺农历二月十九日为传统庙会,芦河村东半庄兴节令而西半庄却不兴,当地自古顺口溜传:“二月十九刮大风,西头不兴东头兴。”不知是何缘故。
毗卢寺也曾是文人墨客相聚之地,清末芦河村有一名士姓裴名璞轩字叔则,经常在此会友吟诵诗词歌赋。当时滇西(云南)有一学者师范相约远来聚会,即兴写下诗篇,诗曰:
毗卢寺傍古滦河,喜向重阳策杖过。
渤海潮回明月迥,龙城风冷朔风多。
云封断碣传中统,磬发间房礼达摩。
相约幸逢裴叔则,晴窗斫地续狂歌。
这是当时毗卢寺的真实写照和二人相会的情景。
毗卢寺前殿毁于年,后殿毁于年,毁后遗迹依稀可见多年。年秋,中央文物考古学家曾来此遗址考察,当时6个 驮着高丈余的石碑仍然矗立,学者们看碑文作记录,其中有一圆顶残断的石碑乃最早的碑??元中统四年立,上有涣州刺史石昌所写碑文。另五个碑分别是明天顺、万历、清康熙、嘉庆、同治年间重修庙宇时所立。
后几经沧桑变化,尤其是上世纪五八年大跃进,六十年代文革和七六年地震使之遗迹皆无,成为学校。唯一幸存的只有一棵两搂粗的古柏树尚且挺拔劲立,展现古风。
流传至今的还有农历二月十九芦河村兴节令,近年来似乎越兴越大,原来西头不兴变成全庄都兴,邻村也跟着兴起来,确乎呈现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氛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