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州城
银州城遗址位于无定河与榆溪河相会之南约1.5公里处的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向来为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进犯关中的要道。
北宋时,西夏崛起西北,攻掠绥、米必经此地;宋兵北进,西夏亦以此为屏障,与宋全力抗衡,确保其腹地。因此,它被历代军事战略家所重视。相传银州以产良马而得名。前秦时,这里称“骢马城”,曾有人在这里放牧骢马(黑白毛相杂的马)。马在蒙古语里叫乞银,银州因此而得名。银州地古代属白翟,秦、汉为上郡,东晋为赫连大夏管辖。到了南北朝周武帝三年(年)筑城,始置银州城。
隋大业二年(年)废银州,县属雕阴郡。隋末陷于贼寇,贞观二年(年),梁师都建立梁国,重建银州。唐朝天宝元年(年)改为银州郡,唐朝乾元元年(年)又恢复银州以上见《元和郡县志》)。唐末为党项族平夏部拓跋思恭所据,是拓跋氏的主要根据地。北宋李继捧以夏州归宋,其族弟李继迁于雍熙二年攻麟州(神木县境内),诱杀都巡检曹光实后袭据银州。北宋曾数次收复,但时得时失,神宗时种谔米脂川大捷,收复银州。徽宗崇宁四年韩世忠曾攻占银州。当时银州成为北宋、西复双方激烈争夺之地。后来徐禧弃银州移守永乐城,崇宁五年(年)废银州为银川城。
银州古城,依山面水,根据半山半川地势沿河傍沟而筑。南临党岔河沟,西靠北庄渠深谷,北有焰火沟,东濒无定河。河沟周围群山拱立,地势十分险峻。东北隔无定河与鱼河堡遥遥相望。银州城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俯视呈螺号形,上城居西北高岗之上,下城居东南低缓的冲积平地,城东北残留两道城墙。据说,原东北城墙,因受河水冲刷,曾数度塌毁,几次回缩,今见外城墙,即是被冲毁的原墙痕迹。城墙夯土构筑,高大坚固,两城高差70米,两城中隔墙有一道残垣高1~2米,厚5~6米。城墙夯土构筑,夯层厚6.8~13厘米,残高6~8米,厚9~10米。东垣长.5米,北垣长米,外有马面四座,长宽各4米,西南垣合为弧形,长.8米,周长.3米。西面和北面各残留瓮城基址一座,每隔30米有马面一个。西瓮城门洞用石头拱券,被泥土填塞,门洞宽1.7米,东南垣部分段落已毁而成耕田,部分为建筑物挤占埋压。遗物有板瓦、筒瓦、石条和砖,砖饰细绳纹,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板瓦素面背布纹,长32厘米,宽21厘米,厚3厘米。城内出土文物有瓷注子、瓷钵、三彩瓷壶、瓷酒杯、陶人玩具、擂石、飞索石、葵花花卉镜、钱币等。
城分上下两部分,西城高处,在民国年间曾筑有小寨。现城址或为耕地,或为后期建筑物,但古城的轮郭完整清晰可见。年出土唐“李公正墓志”,载银州在党岔北庄村。年,榆阳区马合镇周家梁出土“银州之印”。《旧唐书·地理志》记:“银州,雕阴郡之儒林县。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置银州。”
夏州城
夏州城遗址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距靖边县北约58公里处,南靠无定河,西临内蒙巴图湾水库约10公里。因城墙为白色,俗称白城子。城墙用石英、精土、石灰等混合建筑而成,质地坚硬,可屈卷刀刃,整个城墙呈灰白色。都城四墙外边加筑马面若干,每个马面长18.8米,宽16.4米,里面既可储粮,又可御敌。城四角都有角楼,外城轮廓清晰,断断续续,高出地面1~2米不等。内城由东西城组成,城墙皆存,高出地面2~10米。东城周长米,西城周长米。西城西南角台墩高耸,高31.62米。东南角有宫殿遗址,坐北向南,由门厅、前殿、后殿等组成。东城东隅也有宫殿遗址高出地面2米多。城内遗物相当丰富,各种砖瓦、滴水、日用陶瓷碎片、残破石雕、石刻遍地密布,多年来时有古钱币、铜佛像、古印玺、铜镜等珍贵文物出土。
夏州(统万城)是我国东晋时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唐至德三年(公元年),唐赐夏州城予拓跋思恭,成为党项拓跋氏割据政权的中心。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李继捧被迫将夏州及其领地拱手交给宋王朝。淳化五年(公元年)4月,北宋无力据守,宋太宗为防止党项入侵夏州(统万城)骚扰边境,遂下令废城,将居民近20万人迁至银州和绥州地(今横山、米脂、绥德一带),至此,夏州城渐渐人烟稀少,日益沦为废墟。在辽、宋战争时期,李继迁趁火打劫,一度收复夏州。李继迁据有夏州之后,力量更强,气焰更盛,宋朝西北境从此愈加动荡。宋元丰四年(公元年),北宋进军夏州,占领一时便弃守。蒙古灭西夏后,夏州废。
绥州城
绥州城遗址位于榆林市绥德县的大理河与无定河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宋时期,绥州是李继迁据守称霸五州之地其中的一州。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县名绥德取“绥民以德”之意。旧称“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如扶苏墓、蒙恬墓、文庙等,建设有汉画像石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等。
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绥德县一带属上郡辖肤施等县。西汉时期,该地区仍属上郡肤施县。到了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该地区成为曹魏的疆域。进入到西晋时期,今绥德县一带属并州。南北朝时期,今绥德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该地区属绥州。大业元年(年),改绥州为上州,撤安宁县、吉万县、义良县,并入上县。唐武德三年(年)复置绥州。后治所屡变,至贞观二年(年)绥州迁回上县,今绥德县一带属之。到了唐朝中期,改上县为龙泉县。绥州隶属关内道,辖龙泉县(州治)等5县。五代十国时期,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西夏所占据,唐末五代属党项族的定难节度使。天宝元年(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年)复为绥州。宋治平四年(年),种谔收降西夏绥州监军司左厢监军嵬名山及部众万余名,令部将郭逵在疏属山修筑绥德城,宋神宗皇帝赐名“绥德城”。公元年,北宋朝廷在该地区设立绥德军,隶延州。大定二十三年(年)升为绥德州,治所绥德城,隶鄜延路,辖领清涧县、义合寨、开光堡、永宁关等14县、寨、堡、关,今绥德县一带属绥德州。到了公元年,在绥德州设绥德县。北宋以后修建的绥德城,自此一直作为州、县治所。
宥州城
宥州城遗址位于靖边县万镇北10公里处的城川村东,今属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城垣保存完整,以“夯土”之术建成的城墙而今仍兀立于地上。东、南、西三面分别有城门,是为瓮城,城墙之上有角楼和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数座。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墙体由三合土夯筑,细密质硬,夯层厚5~10厘米。残存墙体高5~11米,基宽15米,顶宽5米。南北墙各有马面14座,东西墙各有马面10座,计有56座,间距40余米。马面基部长10米、宽8米。东、南、西、北各置城门,建有瓮城,东西间60米,南北间30米。城垣四角置角楼。城内现开垦为农田,地表堆积许多建筑残物,散布有瓮、瓦碎片。
宥州城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年),据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唐代鄂尔多斯的繁荣。据史书记载,唐开元9年,居住在这一带的胡人康待宾起义反唐,唐王朝在镇压叛乱后,将参加起义的民众疏散到江淮渚州。而这些人世代游牧,迁徙无定,不习惯中原的农耕生活,日夜思念故土,迫切要求返回故乡。于是,开元26年,朝庭命宰相牛仙客在鄂尔多斯设一新州,以安置从江淮地区返回的民众,并将此州取名宥州,以示唐政权的宽宥之意。大约在南宋末年,宥州城被弃。宥州古城遗址现以出土文物历史悠久、内含丰厚的“古钱币文化”而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城内出土的古币中,从西汉到清朝的古币应有尽有,但奇特的是没有元、明两代的古币。以唐、宋的古币为最多,其中:唐“开元通宝”、宋“太平通宝”“宣和通宝”“皇宋通宝”“圣宋元宝”等古币是稀世珍宝,对研究我国古代经济、人文、社会等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静州城
静州城遗址五代后唐于贞观十二年(公元年)赐党项拓跋氏,属羁縻州,宋初即废,治地今米脂县西北,横山境内,疑侨置银州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