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传承守初心时时创造新生活寻访唐山

北京好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文/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红珊

仲春过半,一场春雨的到来为冀东平原带来些许凉意。披着一身薄雾,记者于3月27日一早踏上了李大钊故居的寻访之路。李大钊故居位于唐山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距离乐亭县城约18公里。这里不但是李大钊诞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和夫人赵纫兰成婚后生活过的地方。这段岁月,奠定了他的文化基础和少年立志报国的思想萌芽,也留下了他传播新文化、点燃革命火种的红色足迹。

李大钊故居内的大钊塑像

大槐树下“怀德堂”

记者刚一走进大黑坨村,即被远处传来的锣鼓声吸引,“今儿是大黑坨庙会,我们专门赶过来的。”两位外村的农民老哥说着庙会,人却急急奔向了李大钊故居,“这里出了个伟大的人,故居是一定要看的,他是我们乐亭人的骄傲啊!”

进入村口,一棵被护栏围住的大槐树傲然挺立,村里人说,古槐距今已有多年,比大黑坨建村还要早,“我们这儿先有树、后有村,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年移民来的洪洞人看到这棵小树,不禁“睹物思乡”,便在此扎根。

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生活过的房间

李大钊故居位于村子中央,系李大钊祖父李如珍于年设计监造,取名“怀德堂”。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1平方米。故居正面青石台阶上是一座宽阔门楼,门头匾额“李大钊故居”是年时任全国李大钊研究会名誉会长的彭真所题。故居分东西两半院,南北分前、中、后三院,是冀东农村典型的穿堂院格局。

故居前院有一尊李大钊半身铜像,东厢房曾是李大钊伯父的私塾学馆;西侧碾棚中现存一盘石碾和两块石碑,较大石碑上是记载李家光绪十三年在华严寺置买香火地基的碑文,较小一块是李家祖坟墓碑。中院东厢房是李大钊出生的地方,门前一棵百年丁香树系大钊亲手栽种。东正房是李大钊长期居住过的屋子,屋内陈设着李大钊祖父留下的家具以及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结婚时的嫁妆。此间,一把李大钊在北大工作时买下并使用过的藤椅尤为珍贵,这把藤椅陪伴他潜心研读并写下数十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见证了他早期革命思想和建党理论的形成过程。在他牺牲后,夫人赵纫兰将其运回故乡。西正房原为李大钊三祖父家居住,年建李大钊故居纪念馆时被辟为李大钊革命事迹陈列室,同年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后院是李家粮仓,李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经常在此读书、写字。

珍贵的藤椅

这所院落留下了李大钊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足记,也是他与赵纫兰成婚后生活的地方。后因在外求学和任职北大,李大钊只逢假期回来居住,直到年,为便于生活和工作,才把夫人及子女接到北京暂住。年李大钊牺牲后,赵纫兰带着孩子重又回到这里生活了6年,于年病逝。

年唐山地震中,李大钊故居遭受了严重破坏,于年二次维修。年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幼时读书用的小方桌

时时传播新思想

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作为李大钊家族的后人,他通过老人们讲述以及亲属们留存下来的回忆,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先辈故事。

大黑坨村口的古槐树

“我的爷爷赵晓峰除了是李大钊的内弟这层关系,还与李大钊有着同乡、同学和同事关系。”赵书明说,他的爷爷赵晓峰当年与李大钊同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在李大钊的积极引导下开始   

《新青年》编委蜡像(前排右为李大钊)

红色基因代代传

时近晌午,大黑坨村的锣鼓声仍未停歇,三里长的主街两旁,商贩们仍旧兴高采烈地张罗着生意,走在街上的人们也仍旧兴致盎然地逛着、买着、吃着、说笑着,一幅欢乐祥和的美好图景不由人瞬间融入其中。

“这是我们村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办庙会。每到这天,村民都放下农活和家务跑到街上尽情欢乐,比过年还热闹。”大黑坨村妇联主任李秋梅介绍说,“这是我们村独有的节日,外村人都爱跑来看热闹,本村出嫁的闺女、外迁的村民……只要是‘够得着’的亲戚全都回来过节。”在李秋梅显而易见的自豪中,记者“读”到的不单是一个“独有的节日”,还有一份产业兴旺、生活富足带来的底气。

李大钊用过的一对樟木箱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黑坨村的玉米、高粱、花生种子就已走出乐亭,供应到多个地区。年,大黑坨村更是以“敢为人先”出了名。周边地区还在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时,大黑坨村就在县农技师常寿祥的指导下,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发展起设施农业,后以点带面迅速扩大规模,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水果、蔬菜。如今,这个只多人口的村子,已建有果蔬大棚多个,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余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多倍。

“当初建大棚时,村民们因为心里没底都不愿尝试,为了将这事推行下去,村委会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尝试。”大黑坨村共产党员李会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棚进村”时的情景,当时党员干部的一声“先从我家试”,显露出的勇气、责任与担当给了村民莫大的力量,试种的成功让村民们不再观望,纷纷加入。

李大钊纪念馆碑林

如今的大黑坨村已是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村里一家建有几个大棚、年收入十几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从传统农业到经济作物,从温室大棚种植到绿色新型农业,大黑坨村始终走在了前头,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这是李大钊在年写下的《新纪元》中一句话。

“我们村出了个李大钊,我们有责任将红色基因像接力棒一样代代传下去。”这是大黑坨村民一辈一辈立下的誓言。这里的人们正在以大钊精神为引领,矢志前行,用勤劳与智慧时时创造新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8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