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几乎是人人喜欢的食品,在我国栽培至少已有两千二百来年的历史,有解剖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墓主尸体时从其食道、胃、及肠内发现的一百多颗甜瓜子儿为证。瓜瓞连绵,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以前,劳力充足的人家往往还要种些甜瓜。因为甜瓜属于经济作物,收益要比粮食作物高得多。一般情况下,一家种一二亩就是了,多了经营不过来。除非是两家或几家搭伙计,可以种到三四亩。当庄儿肖凤鸣二叔家就经常种甜瓜。我们两家住得很近,可能是那次到他家翻梨的缘故,肖二叔一直很喜欢我,我也就常跟他到地里去玩儿,有些农活儿也是从他那里学会的。
种甜瓜要选择偏沙性的地块儿,谷雨前后下种,株距一尺左右,每撮儿三到五个籽儿,行距二尺左右。出苗后陆续间苗,最后定下一颗。在此期间有一种地老鼠(鼹鼠,硕鼠,当地叫“狫畜”)常来光顾。它在地下钻来钻去,凡钻过的地方就鼓出一溜土,有的瓜秧根被拱断。更气人的是,它停在一个地方捯窩,眼瞅着就鼓起像黄窝瓜似的一堆土,当地叫它“狫畜拱”。对付这种害虫肖二叔有妙法儿。他先预备下一把大镐,见狫畜拱土时就背上我,提着镐走到狫畜捯窩拱土的地方,然后悄悄把我放下,让我重重地踩地走回去。狫畜以为人走了就继续拱地,肖二叔举起大搞照准一刨,“叽-叽”,狫畜被刨出来,还没等它翻过身来,二叔又上去一稿背儿,狫畜伸腿瞪眼完了。这个大狫畜七八寸长,比我胳臂还粗,黑灰色,绒毛特别细,在这片地里为害多时,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秧苗长出五到七个叶儿时就要掐顶。一般每个叶根部都酿出一个蔓儿,瓜就结在这些蔓儿上,蔓儿上的瓜授粉以后就把秧尖儿掐掉。有的蔓儿上还支蔓儿(当地叫榔头蔓儿),榔头蔓儿上长得瓜品质就差了。有的主干上也结瓜,人称老炕儿上的瓜,个头儿小,但特别甜,往往要送给长者尝这第一口儿。侍弄瓜秧是一项很费工的农事,掐顶、打蔓、拿虫,特别是那些咬根儿的虫子,不及时挖出,整棵秧就要死掉。所以种瓜人天天要在瓜地里转悠,除了掐顶打蔓儿以外,尤其要细心观察瓜秧的状况,或打蔫儿,或发黄,就马上抠秧子根部,往往有螆头(音)或大黑虫子猫着。虫子除掉后,秧子还能缓过来继续长下去。
麦收过后,瓜秧已爬满了地,瓜蛋儿也下来了两三茬,头茬瓜已有茶盅大,三茬的还顶着花,这时就该搭瓜铺了。瓜铺选在瓜地的中间,面朝东,用木桩、木板、树枝、秫秸、麦羽子、蒿草等搭成。铺顶墁上麦羽子能防雨,离地三尺多高处铺上木板当床睡觉,蒿草插在两侧既可挡雨又可驱蚊,前方用树枝搭的凉棚可以遮阳。三五日以后甜瓜陆续熟了,瓜铺上白天黑夜都要有人照看。这时,在家里大人的告诫下,我很少去瓜地里了,以免人们说闲话。
最早熟的瓜是“落地黄”(音),黄绿色带白道儿,个头偏大,有一斤来重,闻着特香,吃着发肉,味道一般。但因其熟的早,总有人为尝鲜花高价买,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东西不咋样却卖了好价钱。过几天其他品种的瓜也陆续熟了。怎么判断瓜熟没熟呢?一看颜色,二听声音,三闻气味。看瓜皮颜色由深变浅、没了绒毛、有了光亮或变黄等就是熟瓜;用手指弹发出空洞响声的是熟瓜;闻出香味儿的是熟瓜。还有一种情况,早晚时分瓜在秧上长着,到了中午瓜就离开了秧,瓜尾巴距瓜蒂有一二豪米,这就是“瓜熟蒂落”的来历。面对大量的熟瓜,除了在瓜地里卖些以外,几乎每天都要追集去卖。傍晚摘瓜,装进瓜罩儿(用柳条或桑条编的篓子),一挑子瓜七八十斤,第二天起早担到集上,整挑子卖给小贩儿,当地叫“发瓜”。天有不测风云,有的前一天傍晚摘了瓜,第二天清早下起雨来集被搅了。卖瓜者就栽给人多的户,这种情况下,瓜价要比发价还便宜。我家人多,每年夏天都遇到两回这种事儿,一次就给撂下一瓜罩儿瓜,这下子可以敞开吃了。瓜罩儿里有黑皮白瓤儿,有西瓜红,还有老面儿、芝麻子儿、小白瓜、花梨把儿、灯娄翠、小红子儿、一窝红等等,啥品种的瓜都有。当年我爷爷最爱吃黑皮白瓤瓜,这种瓜最甜,只是皮厚些;我奶奶当然吃老面儿了,其他人也各取所需。我吃了这个吃那个,还想尝尝那个,不知不觉中已吃下四五个,肚子撑得鼓鼓的。大家都吃够了,瓜罩儿里还剩下点儿,我将其埋在粮食囤里,可以保存三两天不坏。
甜瓜的收获期正是雨季,种瓜人最担心的就是雨水多,若赶上连阴天可就着窄了,不仅瓜卖不出去,瓜还爱裂、爱烂;若遇上冰雹,瓜地被砸得一塌糊涂,种瓜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头伏过后,瓜就该拉秧了。拉秧时把瓜蛋儿摘下来淹咸菜。然后把地打落出来,下茬种白菜或荞麦等。
现在也有甜瓜,偶尔吃一个也很甜,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吃甜瓜那种感觉了。这是为什么呢?莫非我也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遗老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