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谢鹏受访者供图
正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
引用唐山乐亭方言、唱腔九腔十八调的乐亭大鼓独具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铿锵的鼓板、悠扬的三弦声中,行云流水般的唱腔背后,是乐亭大鼓曲艺人日复一日对技艺的锤炼。
年刘书宇参加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演唱《小两口分家》
初见刘书宇是在她的办公室,她嗓音洪亮,谈到乐亭大鼓时很是激动,还现场唱了乐亭大鼓的剧目《回杯记》中的一小段。
刘书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第七代传人,从12岁学艺开始,演唱乐亭大鼓至今。谈到乐亭大鼓的技艺,刘书宇介绍,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流传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乐亭方言的声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升华,就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乐亭大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伴奏者用三弦进行伴奏。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刘书宇说:“乐亭大鼓对嗓子的要求比较高,讲究上天入地。会唱乐亭大鼓的人不少,但想把乐亭大鼓唱的好也不容易。”
乐亭大鼓的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与评书相似。“但乐亭大鼓的宾白都是用的乐亭话,不说乐亭话就没有乐亭大鼓的韵味了。”刘书宇介绍。
“我从小时候起,就特别喜欢乐亭大鼓。”刘书宇笑着说。
刘书宇回忆,在农村,听乐亭大鼓是人们最喜欢的活动。每当村里来了说书人,底下总会乌泱泱坐满了人。而她自己,总会早早地搬着小板凳过去“捧场”,“而且我也总会是听到最后才走的人,有时候家里人来找我我才肯走。”
村里农闲时,一演就是好几个星期,演员们就都住在村里,白天练习晚上演唱。“那个时候我就经常跑到他们住的地方看他们排练,”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谈到小时候的事,刘书宇仍然历历在目,“他们在排练时不愿意闲杂人进屋,我就扒着窗户,边看嘴里就跟着哼。”
14岁的时候,刘书宇被选到县文化馆举办的歌舞班学习,后又正式参加了乐亭大鼓培训班。每到上课的时候,她就骑着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那个时候我人也不大,够自行车的车蹬子都挺费劲,要是赶上下雨、下雪的天就更难了。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刘书宇说。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最开始时乐亭大鼓培训班有几十人,但学员逐渐不来了,最后就剩十人左右了。刘书宇很无奈,“大家因为各种原因都退出了,有的受不了苦,有的也是因为时间问题,到最后,也就剩我们十来个人了。”
用刘书宇的话说,她跟乐亭大鼓就是有缘分。
刘书宇(左一)拜乐亭大鼓韩派传承人王立岩(左二)、韩志学(右一)为师
后来,她拜了乐亭大鼓韩派传人王立岩、韩志学夫妇为师,更是反复的练习技艺。“用别人的话说,就是‘着魔’了,除了吃饭睡觉,我都在练习,有的时候帮我妈干农活我嘴里也不闲着。”刘书宇说。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正是因为刘书宇日复一日对磨炼技艺的坚持,她才能作为乐亭大鼓技艺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并在梅花大鼓、苏州评弹、沧州木板大鼓、上海说唱、单弦等曲种参演者中脱颖而出,荣获“卢浮银奖”,将乐亭大鼓唱上了国际。
也正是她的勤奋和天赋,才引起了艺术大师刘兰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