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名作推荐
乐亭当代著名书画家——王建忠艺术简历
王建忠,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乐亭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理事,中国水墨人物画著名画家。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师从著名画家刘大为、李翔、苗再新、任惠中、王利军、王珂、谭乃麟等名家。
《吉祥的高原》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人物作品展评选,被评为入选作品。《木棉花开》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尚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吉祥的大凉山》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周恩来诞辰周年中国画作品展”。
《傣乡系列之一》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风盛典——首届全中国画作品展展”。
《一代宗师任伯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伯年国艺”全国写意人物画展,被评为入会资格作品(最高奖)。
《傣乡之情》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评选,被评为收藏作品。
《大凉山下》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雨花满天——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
《大凉山的人们》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品鉴
名作赏析
吉祥的高原
(cm*宽97cm)
木棉花开
(高cm*宽cm)
傣乡之情
(高cm*宽cm)
大凉山下
(高cm*宽cm)
大凉山的人们
(高cm*宽cm)
一代宗师任伯年
(高cm*宽cm)
大凉山里
(高cm*宽cm)
傣乡系列之一
(高cm*宽cm)
凉山谣
(高cm*宽cm)
高原行
(高cm*宽69cm)
高原牧场
(高cm*宽69cm)
高原阳光
(高cm*宽69cm)
雪域风情
(68cm*68cm)
名家心语
种植丹青梦想
◎文/王建忠丹青,即绘画艺术的代称。梦逐丹青,是我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我十分钟情的事业。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是赠文武双全的曹大将军的。每当我读起此句,觉得它不正是我的座右铭吗?子美虽无意,我心向往之。狂乎?痴乎?远乎?近乎?无论怎样,对绘画的致远笃行,成了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我出生在冀东平原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父亲在太行山区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个和爷爷奶奶、叔婶一起过日子。家中既没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书屋的家史,又没有“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的遗训家风。家中有的只是篱笆老牛和锄头,院子水桶长扁担。如此而已。家人日复一日地劳作着,生活拮据,节奏缓慢。对于我来说,真正是困难时期出生,动乱时期成长,安定时期读书,改革时期工作。祖辈之前都是地地道道、老实厚道的农民,到了父辈才开始读书,上学。这样,家中有一样东西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就是中西方名家的画册,它是家叔的专用学习书刊,叔叔酷爱书画艺术,想报考美术院校。由于60年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未能如愿。每当他去生产队劳动时,我便打开他的画册,偷偷地去看。虽然不懂,但是特别吸引我。渐渐地,这些作品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我也逐渐在占据着它们。一有机会,我就把这些画册挂在锅底黑的墙壁上,和爷爷一起欣赏品评,爷爷一边抽着充斥着尼古丁的一袋旱烟,一边说着什么,是在评画,论画,寻找绘画之美吧。天长日久,如是这般,在这样一个乡土气息浓厚,还有点文化味道的家庭中,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我上小学时,学校的课程非常简单,就是背诵语录和唱革命歌曲,也有美术课和书法课,一切都稀疏,平常。只记得我的班主任冯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美术课。他用绿色粉笔横抹出一棵塔松,小伙伴们很惊讶,都模仿老师的画画着,想着。我们班里有一个比我大三岁的“蹲班油子”,看了看我的画,对大家说:“这个货些画的好”,我当时听了很不顺耳,也没敢反抗,因为我们家崇尚友善,从不打架惹事。今天想起这个”蹲班油子”的话,想必是我或多或少有一点绘画的天赋?没有医学鉴定,无从科考。
到了初中,高中,半工半读。至于升学,一样的无望和一样的渺茫。
5年,我们村的一个我叫二叔的青年考入了天津美术学院,这让我看到了升学的希望。于是,我下决心学习绘画,由于我们两家关系友好,上天津美术学院的二叔一回家,我便向他学习,求教。久之,绘画长进不小。我们村处在乐亭县和滦南县的交界处,去乐亭和滦南县城都很方便,一有机会我就借上朋友的自行车去县城到文化馆学习绘画。此时正值文革期间,宣传画、中国画的红、光、亮,人物的高、大、全十分突出。县城大街上都有巨幅的宣传画,我看得出神,心情十分激动,难以平静,沉浸在绘画的艺术之中。在学习中,我逐渐知道了李震坚、方增先、潘天寿、杨之光等这些大家的名字。在母亲的鼓励下,在家庭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订阅了《河北工农兵画刊》和《美术》。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式的全新的学习模式。
晚上,奶奶纺着线,嗡嗡嘤嘤地。为了集中注意力,我用棉花团塞上耳朵,尽情的驰骋在绘画的天地。
冬天,我去海边当外勤民工,修海挡,围海造田。为了绘画,我从家带上煤油灯,晚上在工棚里不断的画着速写。收工后人们待在工棚,有的扯淡,有的打牌。我却躲在工棚的角落里继续画画。
即使是在6年唐山大地震的前夜,我刚参加完村里的大会,回到家里,天已很晚,我也像往常一样,画了两张速写。
四年下来,我竟能凭着绘画为家里挣工分了,不用下地干活了。给村里画宣传画,帮外村画村史,抽调到公社画幻灯片,乡亲们都夸奖我。这算是我绘画生涯当中的初级阶段。
6年,国家形势出现新的转机,人们的命运也随之时来运转。
高考的恢复,让人们看到了自己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此时,我也正在准备参加美术院校的高考,但是还是与之失之交臂,考上了普通的师范院校。然后是教书育人,培养栋梁。我做起来很认真,很投入,颇有点迂。像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教法境界,学生很多,有出息的也很多。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教书匠。后来,时代的大潮把我推到了高中校长的岗位,我仍不忘初心,痴心未改。我特别不愿应酬社会上无聊的闲事和无用的社交。徐匡迪的话成为我办教育的座右铭:“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地践行着不忘初心的铮铮誓言。“四季风冷斟墨饮,三更月灿枕诗眠”。外出参观学习,只要有美术馆,我就疯狂地去看,去学习,仿佛进入一个艺术的王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品的清新靓丽之气,宕于吾胸;隽永秀丽之美,浮于吾眼;神圣璀璨之光,照于吾身。我被作品的内在之美净化着,洗礼着,改变着。
之后,我到北京,青岛等地拜师名家,进修学习,交流甚众。“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这期间,同学们纷纷搞创作,都想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想让自己的绘画走向更高的境界。此时的我还不知道创作为何物,一头雾水,摸门不着,陷入苦恼,至甚。一次,我去老同学范万喜家(正是端午节),他在画两米见方的大创作,很有气势。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同学画这么大的创作,很是震惊。他鼓励我也要搞创作。于是乎,我也硬着头皮搞起创作,过程苦不堪言,不是这儿不行,就是那儿不行,反正没顺过手。日复一日,如此而已。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对我既没有画好,又没有成就,她从没有任何怨言,还是在默默地支持着我,要坚定地走下去。
这样画下去,不见天日,又无名堂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反思,提出了我自己所谓的创作理念:第一,就是张道兴老师所说的“创作能代替一切”;第二,聚精会神搞创作,一心一意入美协;第三,与其说如何画好一张画,不如说先画出一张画,把画先画出来再说。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在我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演绎和应用。创作中,我摆脱了一些理论家关于笔墨论述的羁绊,也拨开了名家的所谓笔墨华滋的谜团,冲出了所谓笔墨至上对画面的限制。用最笨的方法搞创作,没有快捷方式。一次,我的一幅创作偶然入围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我欣喜若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装裱后按要求寄到组委会,复评却以名落孙山的信息结束了我浮躁狂热的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后,这种落选便入常态,我的心也趋于平静。
四处求学期间,我专注于修炼丹青而无暇顾及其它,各处美景无限。但为了绘画,我从来没有领略过城市的旖旎风光。为了思路不被打乱,创作出一幅作品,我买了折叠床,晚上睡在画室。有时要弄清一个问题,我不知辗转多少车次,请教老师。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是我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托物言志是中国传统画论中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在收集和创作形象的同时,培养画家敏锐的形象感知力,努力寻找形象背后所凸显的精神之因。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生动,最高标准是散、淡。散,是心无杂念,包括没有素描的形式、光暗对比等等束缚;淡,就是绝对地自然。王子武先生人物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朝着“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境界奔去,他弱化了人物写实性的塑造,强化了写意性的语言表现。另外,中国文化讲究厚道。在求学中,导师们的谆谆教诲,历历在目,不绝于耳。现敬录于下:
要多画速写(刘大为导师语)。
不能表现主题的丰富叫繁杂,能表现主题的繁杂叫丰富(李翔导师语)。
人物造型在结构上要强化一些东西,这样显着结实(苗再新导师语)。
构思上,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构图上,要有跌宕起伏的气势;形象上,要有来自生活的个性因素;笔墨上,要有来自写生的泼辣生鲜(任惠中导师语)。
线,要具有书写性,表现空间的线要断开。越是抽象,画面的内涵就越丰富。不要平分和对称(王利军导师语)。
要么重,要么空(王珂导师语)。
写实绘画是强化,而不是夸张。要在干、湿上多做些东西,特别好看。每一次笔下去都要有笔触美(谭乃麟导师语)。
导师们的耐心辅导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每次去听,我都要带上笔记本,以最传统的和最笨拙的方式记录着。有时天真地问上一两句,引起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