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龙眠春晓,与桐中一墙之隔。春夏秋冬,日起日落,每天聆听着桐中的钟声起居休息。这钟声圆润悠扬、清纯响亮,既富有青春的活力,又蕴含历史的沧桑感。这钟声叩击心扉,穿透心灵,时时提醒我:你曾经是桐中的学生!
一九六零年秋天,我从东关小学毕业,顺利进入桐中,有幸成为“大改五”班首届学生。开学那天,走进校门,林荫大道上,紫穗槐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继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方尖碑庄严矗立,还有寓意深远的后乐亭温雅迎人。绕过假山奇石,穿过操场,便看见势若盘龙的紫藤树和通透别致的圆形门,旁边是典雅的小院和古朴的半山阁,再往东,则是清流婉转、静静流淌的桐溪塥。南边是花池、棚架,花池中美人蕉翠袖迎风,向我们招手致意;棚架上,绣球花素雅圣洁,生机勃勃。这一片苏州园林式风景,让我们这些从简朴、局促的小学环境中走来的孩子羡慕不已,同时,成为一名桐中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桐城中学首届大改班同学毕业52年合影在桐中五年,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生活自然艰辛。感念史耀民校长,凭着自己的声望和努力,尽可能保证着学校的生活供给。那时粮食紧张,学生每人每月仍有二十七斤大米供应。除此之外,学校又在西门山办起农场,每周两个下午课后,我们都要带着农具到农场去耕作和搬运,既保障了粮食蔬菜供给,又增强了劳动意识。
在桐中的五年,是全体授课教师呕心沥血、辛勤哺育我们的五年。为了教好“大改班”,学校安排了最强的教学力量。教语文的是姚沛生先生、石刚年先生;教数学的先后有崔匍甲、方不圆、金宜辛、凤良仪、陈维谐先生;教物理的是方愈先生;教化学的是余世恒先生(兼班主任);教俄语的是张家昌、马光昌先生;教地理的是吴祚霖先生;教体育的是林祖年、汪承发先生。这些老师各自教学特色明显,教学手段高超,教学风格幽默,从清晨到夜晚,以教学为中心,任劳任怨,乐此不疲。难忘姚沛生先生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难忘陈维谐先生培养了我们良好的数学思维,难忘张家昌先生教会了我们比较标准的俄语发音,难忘马光昌先生用自编的十首口诀教会我们系统地掌握了俄语语法,并应用自如,遇考不惊。特别难忘石刚年先生,他是东北人,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教我们现代文和写作课,他和谐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记得高考前的一个早自习,他走进教室,突然问我们会不会汉语拼音,我们齐声回答“没有学过,不会”,他说“这怎么得了,赶快学”!此后,他硬是连续用一个多星期的早自习时间教会了我们汉语拼音,至今受益不浅。当时我偏爱理工科,一心想上工科院校,哪知高考前体检发现辨色力弱(其实不是眼睛问题,而是当时没有辨识经验),色弱限科多,我只好改报文科,难免有点失望以致情绪低落。石刚年先生不知道怎么发现了,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把我喊出教室,到大操场散步。他谆谆开导我放下包袱,说文理都一样,关键要学出本事,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给我送来了复习迎考的历史书,我倍感温暖,改科的情绪很快释怀。石先生“文革”中遭遇坎坷,调到太湖,粉碎“四人帮”以后当过太湖中学校长、太湖县政协副主席。年,我们首届“大改班”同学聚会,他欣然到桐中赴会,年届九十,垂垂老矣,但仍然谈笑风生,吟诗作对,我们倍感亲切,甚是欣慰。
▲校友李承友教育专项基金会成立英国文豪萧伯纳有一段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擎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明亮,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桐中老师正是这样一群“擎炬”人,是他们使得百年名校,赓续传承,树人无数。一百二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一茬又一茬的辛勤园丁,挥洒心血和汗水,奉献青春和智慧,为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准人才”,进而产生出许多院士、博士、专家、教授、工程师,还有各条战线上的桐中学子,他们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关爱着家乡,关爱着母校。例如我们班的刘珍贵,严桂夫,汪普生等同学就为母校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李承友同学,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退休后不忘母校,捐赠一仟万元建立了“李承友奖学金”。还有不少校友,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桐中执教,感恩母校,薪火相传。百年名校的功绩是一座巍然的丰碑,站在这座丰碑之下,大家都自豪与骄傲,同时也自警与自省,找差距,寻不足,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当前,桐城中学正在积极筹办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庆祝活动,这个活动有积极意义,它将是桐城中学的历史荣光与未来希望的联结,是百年名校整装再出发的新起点。汇聚智慧和力量,桐中活力四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桐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离开母校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感念母校的情怀,历久弥新,永不褪色。永远的桐中,永远的感念,永远的祝福!
桐城中学欢迎海内外校友积极投稿,为校庆献礼,征文公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