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杜小口随笔

在胡家坨的西南四华里处,坐落着一个不显眼的小庄,叫杜小口。其杜姓村民的祖先是明永乐二年来自山后六州,城头杜六甲大槐树的移民。

杜小口原名杜家艄口,曾因一杜姓人家在河边摆渡而得名。后来叫白了,成了杜家小口。杜小口是杜家小口的简称。在开辟地区之初,曾一度化名天河村,不久又恢复杜小口。

杜小口虽人少庄小,但名气不小,跻身在乐亭的名庄之列。其原因则缘于杜小口有闻名的古刹,旖旎的名河,耀眼的名人。

(一)古刹闻名

年之前,在杜小口村东,曾坐落着一处寺院,叫隆兴宝峰寺,庙宇巍巍,宏伟壮观。兴盛时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木鱼声声,香烟袅袅。寺庙的晨钟在黎明中悠悠盘旋,暮鼓在夜色里缓缓回荡,像净化凡尘的喧嚣,又像劝解俗世的纷争。

占地20多亩的隆兴宝峰寺,四面围墙环绕,正南两洞朱红山门。进入山门即是前殿,供奉着脚踩八怪的四大金刚。前殿北是正殿,供奉着高坐莲台的佛祖释迦牟尼;莲台下的东西两侧,侍立着十八罗汉。正殿东叫三官庙,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正殿西叫药王庙,供奉着十大药王。正殿北是后殿,乃僧人念经参禅的修行之地。后殿东西则是偏殿耳房,皆为僧人住宿用斋之处所。

在三层四大殿内,供奉的所有佛像,形态各具,神态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大殿中不仅有木雕泥塑的主体神像,大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还有劝人尽孝行善的彩绘壁画,画面精巧,美轮美奂。

寺院正南的百米之处,有一幢戏楼拔地而起,雕梁画栋,气势宏伟,与隆兴宝峰寺交相辉映,是宝峰寺一道特有的风景,这在乐亭的其它庙宇中是没有的。

农历四月二十八是盛大庙会。这一天,四大殿内香烟缭绕,人来人往。寺院以外的广场上,商贾赴会,乡民云集。布棚摊点星罗棋布,时新货品花样繁多,应时小吃应有尽有,各种杂耍比比皆是。戏楼前人山人海,欢声雷动;跑马场上人喊马叫,尘土飞扬。真正是庙里烟云缥缈,庙外红尘滚滚。直到现在,四月二十八这个节日,在周边许多村里还盛行不衰。

至于此庙何人所建,始建何年,无从查考,不过当地有个传说,却也合情入理。

据说当年于家寨村有位书生,上京赶考名落孙山,在家郁郁寡欢,为排解烦闷,外出游山逛水。当路经赤崖村时,见一座三官庙,因年久失修荒凉不堪,庙宇残垣断壁,佛像金身脱落。书生见此苍凉景象,感叹不已,遂屈膝跪拜许下愿言:“弟子一介书生,苦读寒窗,却应试不第。如三官显灵,扶佑弟子考取功名,弟子定将三官圣像请回故里,再建庙殿,重塑金身。”此时三官神仙恰巧从此上空经过,听得书生许愿便收住祥云,他见书生许愿虔诚,人品忠厚,如能为官必定清廉而造福百姓。遂施仙法点拨,使其清除顽愚,开启慧智,去其杂念,心无旁骛。

书生回家后,深感神清气爽,顿开茅塞,一读十行,过目不忘。大比之年,一举金榜题名。

书生谨记诺言,授官后回乡还愿。众乡里闻之三官如此灵验,如与书生共修庙宇,必会得到福祉。因此,于家寨、署里、孙马庄、泗沟巷、富各庄五村乡民,组成“五庄会”。在当官书生的率领下,从赤崖迎来三官圣像,建起寺庙,起名宝峰寺。据说“五庄会”出于嫉妒,想以庙镇住杜小口,因而不准杜小口参加建庙,所以“五庄会”没有杜小口。

据史料记载,宝峰寺到清光绪初年,已渐渐颓废。于家寨人傅国柱率领乡民重新整修一新。因是借众人之力,故加“隆兴”二字,因而宝峰寺改为隆兴宝峰寺。

可惜这座宏伟壮观的古刹,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在五十年代初,被轻易拆毁,村民无不为之惋惜。

(二)名河旖旎

杜小口的名气除与名庙有关,又与名河有关。

据说大早以前,这里曾经是古滦河的流经之路,也是滦河下稍之地。

自西北奔腾而来的滦河,到达这里时,不是直奔东南,奇怪的朝西南而去,在杜小口绕了半圈儿,好像是留恋这一方沃土,迟迟不愿离去,使得这里河宽水深,河岸变陡,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成为南北往来船只的停靠码头。几百年前,杜小口曾是“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渔火点点,渔歌唱晚,伴随着宝峰寺传来的悠悠钟声,呈现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随着滦河改道东移,上游水源枯竭,河面变窄,河水变浅,渐渐失去航行能力,杜小口往昔的渔歌帆影已渺无踪影,汹涌澎湃的滦河变成了碧波荡漾的老米河。好像从一个河东狮吼的泼妇,变成一位含情脉脉的怀春少女,温柔恬静,无涛无浪,温文尔雅。由于上游水源不足,河流失去了往日的波澜壮阔,但因与大海相通,每日随潮汐水起水落,仍是银光闪闪,波光粼粼。且两岸野花翠柳,绿草如茵,其自然风光依然秀美多姿,妩媚动人。她自村北蜿蜒而来,穿街而过,再绕庄而去,把大半个村庄拥入自己的怀抱。村中有河,河岸是庄,这独特的景色把杜小口装扮得如美丽的江南水乡,如诗如画。

随着历史上滦河改道,河床变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老米河入海处修建了一座防潮闸,阻断了与大海的联系。从此这条风光旖旎的河流,失去了往日婉约的风韵,变成了一条枯水河,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老娘子沟”,放眼望去,一片苍凉。

(三)名人耀眼

传说杜小口从前曾来过一位高僧,在此徘徊良久之后,赞美曰:“此庄三水环绕,犹如御带缠身,乃吉祥福地者也,将来必出高官才俊矣。”说完飘然而去。

此事是真是假无从考查。但在杜小口的杜氏家族中,确是人才辈出。远的不说,仅在近百年以来,就出现了不少精英人士。

民国初年的杜惠林,幼年家贫,但未因穷困而放弃学习,很小离家去关东学做生意。因聪慧伶俐,准诚忠厚,深得东家于老八的喜爱,被认作义子,成了于凤至的干哥。由于杜惠林的精明能干,被于凤至举荐给张学良。张学良委以重任,任边业银行总经理。成为张学良手下炙手可热的人物,张学良称赞杜惠林是他的活财神,把他比做孙中山手下的廖仲恺。

杜惠林有钱不忘乡里,为开启民智,在隆兴宝峰寺内,开创了一所“惠林书院”,免费招收乡村子弟上学。

他的两位女儿,杜若兰、杜若英都是台湾著名画家,在大陆也颇有名气。

在战争年代,杜氏家族中曾出现过一位虎胆英雄式的人才,他叫杜哲荣。虽出身地主之家境,略有些纨绔习气,但思想进步,忠心爱国。在八路军开辟地区之初,就秘密投身革命。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革命同志的庇护之地,在他的掩护下,几位同志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在对敌斗争中既机智又勇敢。一次,杜哲荣接到翟俊亭部长一个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到县城伪警察局与内线紧急联系,事不宜迟”。于是他带上助手化装而去。走到警察局门口,被站岗的警察拦住。警察大声吼道:“干什么的?”杜哲荣不答问话,上去就给站岗的两个嘴巴,打完怒喝:“我就是干这个的!”这突如其来的两个嘴巴,把这个警察打得懵头转向,以为自己得罪了上边的什么大官儿,急忙立正行礼,二人从从容容进了伪警察局大院,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杜哲荣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从一名副连升至正营级的师作战参谋。

南下干部杜晶一不仅是杜小口的骄傲,也是全乐亭的骄傲。

杜老自幼聪明好学,在学校名列前茅。15岁踩着板凳教书,16岁调县教育科工作,17岁入党,同时南下广西。在广西,历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自治区党校校长、宣传部长,直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为乐亭位南下干部中的佼佼者。

杜老不仅仕途、政绩骄人,而且在文学、书法等领域造诣深厚,建树很高。著有《右江浪花》、《新时期宣传工作探索》、《结晶集》、《没有红烛的婚礼》,以及合著《小雨》、《黄县长》等多部著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杜老的传略被收录刊登在《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大型国际交流系列史册中。电视连续剧《黄县长》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曾受到李瑞环的表扬。

轻工业部文体处处长杜世择,河北书法家协会主席、雕刻家杜锡瑞也都是杜小口人。

杜小口真是人杰地灵,天宝物华的灵秀之地,人才济济、精英耀眼。难怪一个偏隅小庄,竟在乐亭的名庄之列。

(作者李勤,原乐港铁路工程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