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乐亭县文化志》(-)
乐亭大鼓清门宗谱
据《鼓词宗谱》记载:“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立门户”。随着“乐亭调”的逐步发展成熟,张玉琢、刘月明等前辈艺人,沿袭曲艺界梅、清、胡、赵四大门派,把乐亭腔归属于清门,立序为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十代。张玉琢以“玉”字辈排位第一代,刘月明以“月”字辈列位第二代,温荣(温和卿),以“和”字辈排在第三代。嗣后,齐祯(艺名齐德贵),以“德”字排行第四代。韩香圃(艺名韩来儒),以“来”字排在第五代。张学圃,以“学”字序列第六代,张近平(张文秀)、戴丽艳(戴文月)等以“文”字辈排在第七代。
(题图来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乐亭大鼓艺术
一、乐亭大鼓唱腔
乐亭大鼓的唱腔和其它曲种的唱腔一样,既是塑造人物、表达感情、叙述故事、交待情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曲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曲艺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它是乐亭大鼓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历代艺人也总是在唱腔的创作和运用上呕心沥血,不仅创造丰富多彩的唱腔,同时也积累许多创作和运用唱腔的宝贵经验。
唱腔是乐亭大鼓音乐的主体,是最具有本曲种个性的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手段。乐亭大鼓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旋律优美、韵味独特,唱腔完整、板式多样,是一种多种调式、调性的板式变化体说唱艺术。有“上”、“凡”两个腔系,在“上”、“凡”腔系中,绝大部分唱腔是由本地的方言、俚曲、叫卖调、哭丧调、劳动号子衍变发展而成,极少部分是借鉴融合其它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上”字和“凡”字是我国民间流传工尺谱中的音名。“上”字即1(do)音,“凡”字即4(fa)音,上字腔系包括四大口、八大句、十字锦、蚂蚱蹬腿、狗耷拉舌头、昆曲尾子、慢起程、慢流水、中流水、紧流水、威武板、撤单程、二黄板。凡字腔系包括:四平调、凄凉调、悲牌子、妾口、学舌、写休书、双板、拉拉腔、二六板、反二六。在长期演唱实践中,艺人们巧妙地运用板眼、速度等变化技巧和“上”字、“凡”字两种调式交替转换(这种调式转换的方法唯乐亭大鼓所特有,其它鼓曲中比较罕见),使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乐亭大鼓的唱腔是“各不相同,自不相同”,也就是说,同样的唱腔,不同演员唱出来就不同;同样唱腔,同一个演员在不同唱段里唱出来也不相同;同一种唱腔,同一个唱段,在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师承关系的演员唱出来也大不相同。乐亭大鼓的唱腔真可谓变化多端,出神入化,所以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容。
二、乐亭大鼓音乐
乐亭大鼓音乐是代表乐亭大鼓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各曲种“唱、念、做、打”等表现形式都基本一致,而唯独音乐和唱腔、道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将曲种明显地区别开来。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曲种之魂。乐亭大鼓音乐产生于冀东地区传统文化沃土上,同时兼受滦河文化滋润,有着雄厚底蕴,颇具雄浑昂扬、磅礴浩荡之大气。它属于板腔体,以鸳鸯板击节拍,以三弦、鼓、板为主奏乐器,唱腔体系分为“上”、“凡”两种。“上字腔”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腾的感情;“凡字腔”则深沉、浑厚、高亢,长于表现悲哀、怀念、痛伤的感情。“﹟1(do)”和“﹟4(fa)”为特色音。“上字腔”以“1(do)”作为调式主音,即“宫调式”,“凡字腔”虽是徵调式,但行腔一般都属于“宫调式”,即以“1(do)”作为主音,最后落腔游移至“5(sol)”音。其独特的音乐旋律不仅令本地观众痴迷陶醉,也让外地观众乐于欣赏。
乐亭大鼓音乐的说唱性是乐亭大鼓音乐的重要特征,乐亭大鼓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音乐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着戏剧性的要求,为表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情境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的音乐,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其音乐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具有民间创作的性质,这种民间性很强的音乐同时又很通俗,二者紧密联系,互为表里。而这种很通俗的音乐,是口头性与群众性创作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积淀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若干特征。乐亭大鼓音乐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创作方式与传承方式有广泛的口头性。而且这种创作与传承的口头性,又总与创作与传承的群体相联系,这种口头性创作与传承的群体性又反映了它从内容到形式群众都乐于接受。它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民间娱乐长期发展的产物,凝聚着世代乐亭人民的艺术智慧。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这种可变性,可使同一支腔调演变为因地域语音不同的新腔调,亦可形成不同特色的艺术流派。
乐亭大鼓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乐亭方言语音为基础,因乐亭方言发音和吐字尾音下滑、声调婉转,形成乐亭大鼓艺术的唱腔风格。但是,随着普通话普及和各地方言相互交流与渗透,乐亭方言在吐字发音上也发生很大变化。从乐亭大鼓演员平时的语言交流和唱念表现来看,广泛吸收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摒弃过去比较拗口的土语杂音,向着大众化、文明高雅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变化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还在不断深入,这是人类语言的进步,也无疑是乐亭大鼓语言的进步。但是乐亭语言独特的语音、语气和语调不能改变,因为它是乐亭大鼓区别于其他曲种语言的个性要素,是这些要素的存在,才使乐亭大鼓的个性得以彰显。
三、乐亭大鼓表演
乐亭大鼓的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唱、念、做、打”是乐亭大鼓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所谓“唱”,即唱腔,上文中已经叙述。“念”即说书中的道白和诗词歌赋的咏诵。乐亭大鼓继承了叙事文学所具有的时空变换的自由,“念”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叙述才能知道表现的是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的故事。这种虚拟性表演体现着乐亭大鼓在美学上的独到见解。同时也给演员在表现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很大自由。演员通过道白的表演可以呼风唤雨,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可以无中生有,可以把几天几月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思想变化延伸到几十分钟,可以通过表演在“三尺台溜”(说书人的表演区域)中展现千军万马的战争,也可以在瞬息之间跨越万水千山,任意操纵和变幻着时间和空间。演员的一张嘴就能渲染制造周围的环境,取代真实的布景和实物,通过主观意念来说明要表现的意境。不过,这种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演员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再通过演员和观众的互相启发和想象共同完成的。这种虚拟的道白表演不是完全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真实。更重要的是这种虚拟的表演是以情带景,以情生景,在严格的规范化中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空间和时间的变幻非常自由。
早期的乐亭大鼓,表情与动作都十分简单。随着时代更替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竞争、媲美,逐步吸收戏曲的一些程式动作,渐渐增强了说唱艺术的视觉成分,使表演成为辅助和配合说功、唱功,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机手段。
“做”即“做派”,是四功中与唱功同样重要的一个部分。做派有它一套很复杂的程式,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技术,要求演员在台上的动作一切合理,一切逼真,运用艺术的美,塑造出虽不是长江大川,却宛然行进在奔腾的激流中。虽无漫天风雪,却似在朔风凛冽的冰天雪地瑟缩颤栗,举凡这些都是通过演员的做派使观众明白他们是在做什么,处在什么环境之中。另外,形体动作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具。能艺术地再现人物的体态仪表、举止风度,进而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表演时形体动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区别于生活而具有艺术性。既要有造型感,富有表现力,又不能有固定的程式,因而必须是具体的、鲜明的。要做到松弛灵活,协调自如,动作轮廓明晰,抑扬顿挫有致,感应机敏,可塑性强,既能传情又能达意,并且善于捕捉和模拟各种人物的外部特征,以适应塑造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人物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性格演变的需要。演员短暂的形体造型,可将说唱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或活动片断,简明扼要、活灵活现地展示于观众面前,起着引发观众追随说与唱,积极展开想象的重要作用。
在乐亭大鼓表演中离不开面部表情,即为“做戏”。在面部表情中眼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的喜怒哀乐都要在眼神里表现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谓“定睛则有,转睛则无”。表演乐亭大鼓运用眼神一要视线集中,二要眼中要有物,三要同观众交流。乐亭大鼓的表演都是直接面对观众的,要通过眼神同观众进行感情交流,把观众引到演唱的作品中来,如身临其境。
手势在乐亭大鼓表演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吸引观众的视线,而且辅助语言的表达,使之更形象、更逼真。乐亭大鼓表演,特别讲究手、眼、身、法、步,在表演时用手做动作是最多的,表演时指人、指物、指方向,拿刀、拿枪、拿工具,敬礼、握手、抱孩子,写字,以及推、拉、抡、拽、搧、拍、扔、打之类的动作,都是通过手势来表示的。在运用手势的时候一要和唱词协调,要唱什么样的词,做什么样的动作,用手势协助内容表达。二要配合眼神,表演的时候应该是手到眼到,手指哪儿,眼看哪儿。三要配合身段,把手上的动作和身上的动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要搞好这几个配合,就要求手势一定要准确、鲜明、大方,有目的性,为表情达意服务。“打”即武打和打斗场面的表演。常用“骑马蹲裆”、“飞鹰展翅”、“黑虎掏心”、“仙人摘豆”等武术程式化动作,表现书中情节及人物的动作表情,亦是乐亭大鼓艺人不可缺少的一门功夫。
四、乐亭大鼓流派
乐亭大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20世纪30年代,由于乐亭大鼓流布区域逐步西移,乐亭西部乃至唐山一代诸多的艺人,与其他曲艺形式的接触日渐频繁。艺人说唱音乐曲调、演唱风格以及方言语音的差异,潜移默化中亦有杂合,风格日渐迥异。因地域之缘,慢慢形成了清河以东的“东路”和清河以西的“西路”。可以说这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它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其中倾注了无数乐亭大鼓艺术家的毕生精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亦称东路),以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亦称西路)两个流派。韩派的特点是唱词固定,绝不“趟水”(根据故事梗概,即兴编词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唱腔质朴豪放,不事雕琢粉饰。新中国成立前后备受推崇,被尊为乐亭大鼓正宗。靳派的特点是腔调流畅优美,板眼灵活多变,表演细腻传神。
————end————
投稿邮箱:ltzxfa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