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地名与寺庙的渊源福田乐土乐亭平

纵观乐亭有文字记载的几百年历史,翻开乐亭地图,你就会发现一批与寺庙名称有关的村庄。

乐亭现有村庄中,以庙名命名的有:龙王庙村、老爷庙、二郎庙村、财神庙村、马神庙村、老母庙村、关帝庙村、真武庙村、三官庙村、小圣庙村、三义庙村、土地庙村等,这些村名的寺庙名称随村庄名一起流传下来。

从地图上我们还可以找到一批这样的村庄名称,一看就知道与寺庙有关,但不直接采用寺庙原名,如双庙村、北双庙村、南双庙村、齐家寺村、李家寺村、庵子庄、庵子东村、庙东村、庙西村、高庙村等。

乐亭镇的“双庙”村(现已拆迁为盛世景湾),指的是五百年前建庄时就已有的财神庙和五道庙,远近闻名,村名便此为依据,俗成“双庙村”。而全县有三个“双庙村”,即中堡王庄乡和王滩镇(现归海港开发区)一北一南还各有一个“双庙村”。每个村的两个庙不都相同,北边的“双庙”是财神庙和娘娘庙。南边的“双庙”是龙王庙和五道庙。为了解决重名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把中堡王庄乡的称“北双庙村”,王滩镇(现归海港开发区)的称“南双庙村”。

王滩镇(现归海港开发区)的齐家寺村,明朝时齐姓人在此建庄,历史上这里建有兴龙寺,庄南还有座虫王寺,结果姓氏和寺加在一起精简成了村名。

大相各庄乡李家寺村也是建庄人姓氏与寺结合成的村名。宋朝,李姓人定居时村中有一寺而得名,后来寺名失传,村名却沿用着。

王滩镇(现归海港开发区)的庵子庄,明朝有龙泉庵,后来有人在此居住而得庄名。王庵村,原名王庵张庄,内容包含一庵两姓,后来把“张庄”去掉,简称“王庵”,其名离不开附近有一座姑子庵。

汤家河镇的庵子东村,因明朝永乐年间,村西有座白衣庵而得名。

城南的庙东、庙西村,原名常庄,上世纪六十年代年成立“生产大队”时,分两村,中间有一座关帝庙而分别定名。

汀流河镇的高庙村得名于村西原来的“高庙”,而我们怎么也想不到,“高庙”指的是庙建在地势很高的汉朝墓穴上,并不是真正的庙名。

还有的村庄名称,通过查历史资料才能知道与寺庙有联系,如阎各庄镇的国仙院村(旧时称鬼子尖坨),曾经先后在明朝建有明福寺、清朝乾隆年间改建天齐庙,村名与寺庙有关,因忌讳“鬼子尖坨”改名叫“国仙院”,但原庄名为什么叫“鬼子尖坨”,上了年纪的人也没有人能说清楚。

张火烧佛、王火烧佛、刘火烧佛、傅火烧佛的村名,是因一场大火蔓延,烧了当年张、王、刘、傅四村庄间大庙内的佛像而得名。

中堡王庄乡的大店上村,由于人们上庙多有人在此开店而得名。唐朝建庄,此地有敬王坟和敬王庙,先开大客店接待各方香客,后发展成庄。

毛庄乡有小北、小南两村,村名与一座庙分不开。早年这里有滦河小渡口,由水路运入小米,得村名“小米庄子”;村中建有一座五道庙,庙前为前庄,简称“小南”,庙北为后庄,简称“小北”。

县城西边的后王庄、南王庄两庄名的由来,与吉祥寺有关。明朝时,这里就建有吉祥寺,寺南寺北两村住的都是王姓人家,南边村名南王庄,北边村名就叫后王庄。有的村庄改了名,原来与寺庙不可分。

新开口的张安村,原名张庵,明朝一姓张的尼姑在此建庵落户而得名。

城西的三丁庄、三李庄、三刘庄、三张庄四个村村名都与当地建于明朝的一座大庙有关,庙内有道教、佛教、儒教,被称为“三教堂”,因此附近村庄都冠于“三”字,并于姓氏结合而定庄名。

新寨镇的香道村村西古代有座龙王庙,清朝乾隆年间,老滦河东岸百姓向龙王祈福不要闹水灾,烧香上供的人经常从此地路过,后在此建庄得名“香道”。

与寺庙有关的村庄名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又难读得懂的乐亭地名历史书,说明寺庙与乐亭这方水土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

声明:

本文收集整理参考文献、、《乐亭民间传说故事集》年版、百度文库、谷歌地球等;本平台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弘扬本土文化之目的,但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链接、转载、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请注明文章来源,如若涉及侵权,本平台将追诉其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