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河北人闯关东

在我们提到闯关东的时候,一般想到的都是山东人,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群体——河北人。其实闯关东不仅仅是山东人的事,还有背井离乡的河北人。

闯关东的关就是指的河北山海关,河北人也是最早开始闯关东的,前期的移民也主要来自河北地区。

路线图

从闯关东路线图来看,闯关东路线分为两条线:

一条西线,也就是陆线,主要就是从河北中南部地区和山东西北部出发,途径山海关,从辽西地区进入东北平原腹地,北上到达吉林,黑龙江等地,这部分人因路途遥远,很多人半路停下就此落户了,多落户于冀东地区(唐山,秦皇岛,承德),赤峰地区,辽西地区(朝阳,阜新,葫芦岛),也有一部分人从永平府(冀东地区)出发,过山海关,直到黑龙江,这部分人以唐山的滦昌乐居多,多从商做小买卖,成为呔商。

另一条就是人们常说的山东人闯关东走的东线,从山东半岛出发,走海路,坐船跨越渤海湾,从大连港登陆,进入辽东半岛,再深入东北腹地,多为山东东三府登莱青居多,多以种地为业,如《闯关东》。

电视剧

《闯关东》剧中也都是歌颂的山东人闯关东,毕竟是山东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只说山东的事也无可厚非,但历史不应该忽略可歌可泣的河北人闯关东。

河北人闯关东主要是来自唐山、承德、秦皇岛三地,其中唐山人最多、最出名,唐山人中昌黎、滦县、乐亭三县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讲一下唐山人闯关东的历史史诗。

不应该忘记的历史:唐山人的“闯关东”

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朝末期全面解禁东北地区后,河北居民开始由陆路,移民进入东北地区(山东人主要是走水陆),而最早进入东北各地的移民主要来自河北滦州、乐亭、唐山和遵化一带的各县农村。随后带动迁安、丰润、玉田和昌黎、卢龙、抚宁等地,形成了河北省内各地向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的热潮。

到清末民初时,唐山一带居民向东北地区移民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因为距离上的优势,唐山人闯关东在时间上也是占据了先机。像电视剧《闯关东》中,不管是前期开荒种地后期经商开饭馆,河北人好像都是走在朱开山前面的。

其实闯关东用在唐山人身上是要加上引号的,因为很多唐山人在清朝之前就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人崛起后,很多人被迫逃难到关内的。另外在东北的唐山人,时至今日也并不习惯把当年祖辈、移民东北的迁徙行为称之为“闯关东”,而是直接称之为“上东北”、“下关东”。这一字之差,也许就是在东北的唐山人与山东人的一个区别。

闯关东是存在目的之分的,唐山人闯关东是为了经商,为了开拓市场,而山东人闯关东多是因为逃荒避难为了生存才被迫去东北闯关东的,目的不一样。

呔商人物

据《东北地区民俗研究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在东北地区谋生的唐山人中,除了约有不足10%的人在东北农村开荒、承租和经营土地之外,绝大多数都在一直从事商业、餐饮业、旅店服务业和手工业以及开办工业厂矿企业等。比如,在黑龙江省肇东县,清代光绪年间就有唐山滦州人和乐亭县人在此开店经商,其后代也继承祖业从事商业运销经营,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并辐射到附近的肇源等地,一直到解放后推行公私合营时才并入国营、集体商业。据当地人介绍,如今那位滦州商人的后代们仍在哈尔滨、长春等地经商。

据相关学者在吉林蛟河、营城、辽源等老矿区调查了解,在这些矿区井下从事一线掘进、采煤、推车等重体力劳动的人们,有75%以上为山东籍人士,而河北籍人士则不足5%。

“东北三个省,无处不乐亭”

唐山人闯关东经商当中又属乐(lao)亭人最出名。乐亭本是渤海边的一个小县城,却因闯关东时形成的老呔帮而名噪一时。呔商的称谓与我们的方言密切相关。清代至民国时期一些昌黎、滦县、乐亭人离开故土,到关外经商,这些商人就被称之为“呔商”。呔商中成就最多、人数最多的是乐亭人,乐亭人自然成为呔商中的主流。

从清朝中叶至民国时期,10万乐亭人跨过滦河到东北经商,资本不断扩大,达到5亿银元(而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山河煤矿总资产也不过余万),每年汇入家乡2千万。

乐亭县富甲京东。汀流河集镇南边刘新亭,小黑坨张希孔,何新庄武百祥等,都是艰辛耐劳,顽强拼搏,勤奋创业,闯进东北,在商界施展身手的。刘家后来成为“京东第一家”,张家最终变成豪富,武百祥成为东北巨商,还涌现了孙秀三、赵汉臣、杨焕亭、刘临阁等名震东三省的一批商业精英。

长春乐亭街

从长春人民广场方向沿着长春大街一直东走,过了亚泰大街口会看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是“乐亭街”,

长春市民政局地名资料显示:乐亭街,年开设商埠地时形成,当时胡同东侧有小庙街,年改为乐亭街。老人们说,当年这里以来自河北乐亭的人居多而得此名,最早被叫“老呔儿街”。

当年的老长春,可以说是“老呔儿帮”在东北经商的一个中心城市,正所谓“东北一个省,无商不乐亭”、“东北三个省,十万老呔商”,由此可见河北人在吉林商界的影响力。“京东刘家”是“老呔儿”在长春最主要的一支队伍,在商界颇具影响,历史上有“乐亭帮”之说,很大一部分老长春人口中的“老呔儿”,指的就是河北乐亭人。

资料显示,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颁布《劝办商会谕帖》,令各地组建商会。第二年,吉林省成立吉林商务总会,董事19人中,有9名是河北乐亭人,可见当时“老呔儿帮”在长春商界所占的重要地位。年,商务总会成立,第一任会长王获人也是河北乐亭人,他更是“京东刘家”在长春开设的东发合商号的经理。

民国初年,长春一地,就有“京东刘家”经营的益发合、益发钱庄、东发合、金发合银号、成发合长柜、文发合长柜、发记银号、涌发合烧锅等8处商号,其中益发合和益发钱庄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老呔儿帮”的核心力量,总揽全局30年的孙秀三被视为“老呔儿帮”的“魁首”。

其实,乐亭商帮除了对当时的老长春商业影响外,也给老长春注入了不少新鲜的文化元素。乐亭影戏(也叫驴皮影)、乐亭大鼓书(也叫京东大鼓),以及乐亭的缸炉烧饼(现长春饭店有卖)都听起来似曾相识,或多或少从乐亭人闯关东中无形影响了东北人。

整个河北在闯关东的历史史诗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现在的东北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不算原住民只说移民后裔):其中黑龙江人中河北移民后裔约占30%,吉林人一半是河北移民后裔,辽宁人(除了辽东半岛地区):60%是河北移民后裔。

河北闯关东的产物:东北二人转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大约有近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河北闯关东为东北带去了丰富的文化资产

评剧大规模地到东北演出,是在民国年间。民国八年(),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现实题材的剧目,影响更大。此后关内的警世戏社头班、二班、三班、洪顺戏社、凤鸣社等著名的唐山落子班社,相继进入东北演出。平腔梆子戏进入东北之前,长期在唐山地区活动,唐山人习惯将莲花落称为“落子”,所以当时的人们又称平腔梆子戏为“唐山落子”。 由于平腔梆子戏形成于唐山,因此在念白和演唱中虽以普通话为标准,却略带唐山方音,即唐山“奋儿”语的声调。“奋儿”语是对唐山语音的俗称。“奋儿”语分为七个声调:即阴平、阳平甲、阳平乙、上声、阴去、阳去,另有轻声,再加上不同字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变调,即形成唐山“奋儿”语的特色。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是奉天落子最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关内的唐山落子班社经常到东北地区的山海关、营口、锦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铁路沿线城市演出,受到东北各省观众的普遍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3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