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东汉

北京哪里扁平疣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2972.html

东汉(25年—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一)早年经:历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元始三年(3年),父亲刘钦在南顿县(在今河南项城市)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yǎn)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但另一方面,刘秀也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门过问。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刘秀到长安,入读太学,随名儒许子威治《尚书》,略通大义,并结识了邓禹、朱佑等,二人后来皆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创业的班底。

(二)宛城起兵: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地皇三年(22年)刘秀到宛城卖谷,与当地人李通及其从弟李轶密谋起兵。十月,刘縯正式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宣布起义,并派遣亲客,通知邓晨在新野起义,刘秀、李通、李轶等在宛城起义,自己则率七八千人在舂陵起义,自称“柱天都部”,联合新市、平林等绿林军。十一月,刘秀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时值长兄刘縯会众起兵。

(三)鏖战新莽军: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舂陵起兵,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当时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不久又杀死湖阳尉,占领棘阳,但随即就遭遇甄阜、梁丘赐等所率的新军,在小长安溃败,刘秀“单马遁走”,途中救了妹妹刘伯姬,但姐姐刘元拒绝上马,以免拖累刘秀,最终与她的三个女儿被新军杀死。

更始元年(23年)二月,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省禹州西北)撤回昆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新莽军队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yǎn)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向昆阳城发起进攻。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新军数十人。汉军士气大振,刘秀继续追击,迫使新军退却。随后刘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新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四)出抚河北: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时,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刘縯无故被杀,对刘秀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对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并且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不过在独居时就不吃酒肉,枕席间往往有泪痕。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被拜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wěiáo)、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可是以大司马朱鲔(wěi)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刘玄杀刘縯,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向刘秀献计,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书曹诩,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在曹诩的协助下,刘秀才得以被派到河北,从而有了用武之地。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宗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取得南栾之战胜利,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五)鄗(hào)城称帝: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谢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和岑彭利用谢躬兵败于尤来军之机袭取邺(yè)城,将其斩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yǎn)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与此同时,他还派邓禹西入关中,派冯异攻打朱鲔等镇守的洛阳。

更始三年(25年),冯异、寇恂等报告在洛阳城外取胜的消息,诸将便借机提议为刘秀上尊号,刘秀拒绝,南下洛阳,途中群臣多次劝进,都被拒绝,直到耿纯点出了刘秀不称帝会让追随他的士大夫失望离心的道理后,刘秀才有意听从劝进。行至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刘秀召见冯异,冯异也大力劝进,恰逢此时关中儒生强华(刘秀早年在太学读书时的同舍生)来献《赤伏符》,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chèn)语,群臣以此为据,再次劝进,刘秀终于答应。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称帝后,于建武元年(25年)八月抵达河阳,调遣吴汉等将领包围困守洛阳的朱鲔。朱鲔担心刘秀因杀兄之仇而不放过他,数月都不投降。刘秀表示“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派人向朱鲔保证如果投降,则决不清算,“官爵可保”,朱鲔遂降,刘秀履行诺言,封其为平狄将军、扶沟侯。十月,刘秀进入洛阳,定都于此。

(六)扫平关中:此时的长安极度混乱,赤眉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权,拥兵三十万众,进逼关中,更始遣诸将与赤眉大军交战,均大败而归。不久,更始向赤眉请降,获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缢杀。刘秀闻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了火并,也派邓禹西入关中,以观时变。此间,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数十万大军拥在长安,不日粮草即告匮乏,只得撤出长安西走陇右以补充粮草,结果为割据陇右的隗嚣所败,恰是严冬,赤眉数十万大军只得东归再次折回长安,并击败了进驻那里的邓禹军,迫使其退出长安,但此时的赤眉军也遭受了极大的消耗。见邓禹的西征军不利,刘秀遣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指挥西征大军。冯异到后,邓禹联合冯异部与赤眉再战,结果再次大败,冯异收拢归散的部下,坚壁清野,待机再战。不久,冯异军与赤眉再次大战于崤底(今渑池西南),双方均倾众而出,冯异提前选精壮之士化妆成赤眉军,伏于道路两侧,此时见双方皆已力衰,作为伏兵杀出,赤眉军惊溃大败,被冯异迫降者八万余人。崤底之战使赤眉军再遭重创,加之粮草已尽,不得已再次转向东南方,力图补充粮草和人马,摆脱困境。

早在崤底之战前,刘秀鉴于关中大饥,人相食而隗嚣的重兵又陈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东或南方向运动,遂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今渑池东),建威大将军耿弇屯宜阳(今宜阳西),在东、南两个方向堵截赤眉东归或南下之路。不久,刘秀得知冯异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军主力十多万众南下走宜阳,刘秀乃亲自引大军驰援宜阳一线,与耿弇等人会合,共同阻击赤眉南下。赤眉军兵士疲敝,粮草缺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自崤底失败后一路从关中折向南,至宜阳,正迎面撞上刘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粮乏的赤眉军根本无力再战,而后面又有冯异的大军,再回关中已无可能。在已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尚有十几万兵马的赤眉军被迫在宜阳请降,并向刘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处传国玉玺和更始帝的七尺宝剑。赤眉降后,上缴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阳的城西,与旁边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阳以东)一样高。至此,起自新莽天凤五年,纵横山东十余年的赤眉军被刘秀扼杀在了血泊之中。

(七)收取关东,平复陇西,攻略川蜀:在与赤眉军在关中激战的同时,刘秀在关东(即函谷关以东)一线亦派遣以虎牙将军盖延为首的诸将对梁王刘永进行了东征。刘永,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其家世代为梁王,据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声望极大。更始败亡之后,刘永自称天子,在睢阳登基。自建武二年(26年)始,刘秀先后派虎牙将军盖延和建威大将军耿弇分别平定了割据睢阳的刘永和青州的张步,特别是耿弇与齐王张步的战斗,极为惨烈,刘秀还亲征海西王董宪,于桃城之战大获全胜。到建武六年(30年)初,关东基本上为刘秀所定。

建武六年(30年)四月,光武帝至长安,告隗嚣将派建威大将军耿弇等七将军从陇西攻蜀。建武八年(32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来歙、盖延攻破落门,王元只身逃奔公孙述,隗纯等投降。此战,历时4年,陇西始平定。

平陇战后,刘秀即从南、北两个方向,对益州的公孙述展开攻势。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大司马吴汉率荆州兵六万,马五千匹,于荆门与岑彭会合,沿长江西上入蜀;来歙(xī)、盖延率诸军自陇西南下攻河池入蜀。建武十二年(36年)一月,吴汉败蜀军于鱼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进围武阳,歼灭蜀援军五千余人。西上再破广都,逼近成都。吴汉求胜心切,率二万步骑进攻成都,兵败。吴汉随即改变战术,乘夜秘撤到锦江南岸与副将刘尚合兵,并力对敌,转败为胜。此后,吴汉根据刘秀敌疲再攻的战术,与蜀军战于成都、广都之间,歼灭公孙述大量有生力量,兵临成都城下。十一月,臧宫攻克繁(今四川彭县西北)、郫(今四川郫县)与吴汉会师,合围成都。公孙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挥,准备决战。延岑在市桥(今四川成都市南郊)大败吴汉。吴汉隐蔽精锐,示弱诱敌。公孙述贸然出击,蜀军大败,公孙述重伤死。延岑见大势已去,率成都守军降。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平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八)光武中兴: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实行轻徭薄税,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光武帝还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县,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还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

(九)晚年倾轧:当时南阳郡新野县的阴丽华美貌庄重,刘秀早年就有“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愿望。昆阳战后次年,刘秀乃如愿娶阴氏为正室。婚后次年,刘秀为巩固与真定王刘扬的联盟,再娶刘扬外甥女郭圣通并以之为正室,亦宠之。郭氏与阴氏并为刘秀生下五子,及刘秀即位之初,并为贵人。

建武二年(26年)因阴氏族小辞后,郭氏因得立为皇后,其长子彊遂立为皇太子。刘秀因此甚感有愧于阴氏,益加宠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废郭氏,立阴氏为后。

建武十九年(43年),刘秀又以阴氏长子东海王阳聪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彊又上表辞位。乃废彊为东海王而以阳为皇太子。阳改名庄,即日后之汉明帝。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刘秀死后不久,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即位之后,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永平十八年(75年),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汉章帝刘炟(dá)(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永平三年(60年),立为皇太子。即位后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少好儒术,建初四年(79年),令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白虎通》,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颁布胎养令,以奖励人口生育。在位期间,社会民生尚称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后世史家将其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外戚窦宪骄擅,帝待以宽容,遂开外戚专政之始。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安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

汉和帝刘肇(zhào)(79年-年2月13日),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92年),刘肇与宦官郑众等设计捕杀窦氏及其党羽后亲政,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屡派兵征伐匈奴、羌及西域诸国,并发布减免灾区租、赋之诏。在位期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人西使大秦(罗马帝国),至西海(波斯湾)被阻而还,为汉使所达最西之地。在位时期,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年2月13日)病逝于章德殿,终年二十七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汉殇帝刘隆(年11月5日—年9月21日),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不满周岁便夭折,虚寿二岁,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谥号孝殇皇帝。

汉安帝刘祜(94年-年4月30日),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母左小娥,东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9年。汉安帝即位时,东汉朝廷内忧外患,百事多艰。首先是河西急报,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离任以后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接着就是羌族起义,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巨大,使东汉元气大伤。延光四年(年),汉安帝南下宛城,得病回京。三月,在返京途中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葬于恭陵,谥号孝安皇帝。

汉顺帝刘保(年~年9月20日),东汉第八位皇帝,汉安帝长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永宁元年(年)立为太子。延光三年(年)废为济阴王。次年,安帝死,宦官江京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少帝,宦官孙程等杀江京,迎立刘保为帝。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封侯。外戚梁商、梁冀相继为大将军,朝政操于宦官、外戚之手。建康元年(年),刘保去世,年仅三十岁,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庙号敬宗(后被去除庙号)。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总之,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东汉中期,众多皇帝昏庸不堪,沉迷玩乐,结果使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于不满外戚专政,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成功后结果宦官得势,皇帝身亡后,继位者又是年幼的皇帝,另外一太后又“垂帘听政”,结果恶性循环如此不断持续。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年在位)、灵帝(公元~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汉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一种形式,但是,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朽,政治黑暗,一些有见识的士大夫敢于挺身而出,扬清激浊,不仅是对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一种自我挽救,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因而带有一定的正义性,应给予肯定。

黄巾之乱又称黄巾起义,指的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较大形的分别有两次,即发生在年由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军叛乱,以及发生在年较分散、难以讨伐的民变。

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跟据五德终始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张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为记认,另一方面派马元义到洛阳勾结宦官,想要里应外合。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诛连千余人。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亲自领军战斗,而张曼成就在宛城起兵,波才、彭托则在豫州转战。一个月内,全国八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威震京师。

汉灵帝见太平道如此厉害,慌忙调派各路军队镇压:卢植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而皇甫嵩与朱儁则对抗近京城颖川一带的黄巾军,不过进展不太顺利,因为分到的兵力太小,令军队在长社被围,皇甫嵩惟有向朝廷求救,汉室派曹操援助,不过援军未到,皇甫嵩已心生一计,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敌人。黄巾军在逃走途中又遇上曹操的援军,被皇甫嵩、朱隽和曹操三面夹击,近京一带的战事被平定下来。

后来,卢植被朝廷撤换,以董卓代替,而皇甫嵩与朱隽(jùn)打败了波才、彭托所领的黄巾军后,在西华分兵,皇甫嵩向北战线移动,朱隽则向南进攻在宛城的张曼成军。战事渐受汉军控制,而黄巾军又屡次受到打击,最后张角病逝,张宝、张梁又被皇甫嵩解决,经过九个月的战斗,黄巾民变终被镇压下来。

年黄巾之乱被平息,不过各地还不断发生小型叛乱。直至年再次发生起义,但今次不只是黄巾军,还有许多分散的势力,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如张燕的黑山贼。

为了镇压平乱,汉灵帝决定将部份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并且召集各地义勇军平乱,如孙坚、刘备、关羽、张飞等都有参战、立功,但乱事要到东汉后期才被较大的割据群雄所平定。

董卓之乱,董卓本是陇西豪强,他同羌中豪帅有很多联系,曾镇压羌人和黄巾的起义斗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成员多是籍隶关西的汉族和羌胡人。

中平六年(年)汉灵帝刘宏死,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何进与贵族官僚袁绍合谋诛杀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率凉州军入京,以帮助他们诛杀宦官张让和段珪。后因谋泄,何进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朝廷。随后董卓引军进入洛阳,乱由此始。

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时,洛阳正经历过十常侍之乱,乱作一团。董卓趁虚而入,控制了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并领何进所属部曲,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自己还诛杀大臣。由此势力大盛,得以据兵擅政。董卓到京后,曾同汉少帝刘辩谈话,那时刘辩已十四岁,对朝中事说不清楚,陈留王刘协虽只九岁,讲话却有条理,董卓认为刘协比少帝刘辩聪明,于是他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并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随后鸩杀了何太后,成为汉室实际控制人,担任相国。他在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连皇族、公主、宫人也不能幸免,以致人心惶惶,内外官僚朝不保夕。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

初平元年(年),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全都起兵讨伐董卓,推举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诸将全都被临时授予官号。袁绍与河内郡太守王匡驻军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驻军颖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和曹操都驻军酸枣,后将军袁术驻军鲁阳。各路军马都有数万人,组成关东联军。

董卓认为关东联军声势浩大,打算把京都由洛阳迁到长安进行躲避。大臣们都不愿意,但没有人敢说。初平元年(年)二月,董卓强令汉献帝及群臣西行,洛阳城内外人民数百万口被迫西迁,路上被董卓军车骑践踏,加以饥病交迫,死亡相继,积尸满路。董卓令人纵火焚烧洛阳二百里内的宫庙、宫府、居家;又令吕布发掘诸帝及公卿陵墓,取其珍宝;还遣将四出虏掠:使东汉近二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文物毁灭殆尽。

献帝西迁后,董卓留镇洛阳期间,朝政全由王允主持。王允对董卓佯为尊重,得其信任,汉献帝及大臣也靠王允佑护,得以粗安。董卓部下将领言语稍有差错,就被当场处死,致使人人自危。董卓常常让吕布做自己的随从侍卫,对他十分宠信,发誓说情同父子。但是董卓曾经为了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吕布避开手戟,又和言悦色地向董卓道歉,董卓才息怒作罢。吕布从此暗中怨恨董卓。董卓又命吕布守卫中,吕布乘机与董卓的一位侍女私通,越发心中不安。吕布见王允时,主动说出几乎被董卓所杀的事情,于是王允将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吕布,并让他做内应。吕布因与董卓有父子之情而犹疑。王允以吕布与董卓不同姓本没有骨肉关系来说服。吕布于是应允。

初平三年(年)四月,汉献帝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朝中百官。董卓身穿朝服,乘车入朝。从军营到皇宫的道路两侧警卫密布,由吕布等在前后侍卫。王允命士孙瑞自己书写诏书交给吕布。吕布让同郡人、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冒充卫士,身穿卫士的服装,埋伏在北掖门等待董卓。董卓一进门,李肃举戟刺去,董卓内穿铁甲,未能刺入,只伤了他的手臂,跌到车下。董卓回头大喊:“吕布何在?”吕布说:“有诏讨贼臣!”董卓大骂说:“庸狗,敢如是邪!”吕布手持铁矛应声将他刺死,并让士兵砍下他的头颅。吕布随即从怀中取出诏书,向官兵们宣告:“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官兵们听后都立正不动,高呼万岁。董卓已死,百姓大街上唱歌跳舞,以示庆祝。董卓的尸体被拖到市中示众。当时天气渐热,董卓一向身体肥胖,油脂流到地上,看守尸体的官吏便作了一个大灯捻,放在董卓的肚脐上点燃,从晚上烧到天亮,就这样一连烧了几天。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9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