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罗寨建昌营万军迁安这些地名是咋来的

迁安市历史悠久,境内爪村旧石器遗址经测定是4.2万多年前的文化遗存。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伐令支”战役,留下了令支、龙泉山、濡水、黄台山等地名;与唐王征东有关的村名涉及46个;与“燕王扫北”相关的村名更多,明朝是迁安人口大发展时期,明成祖对北京和河北地区搞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活动,在迁安形成很多军屯,现在凡是称“×官营”的都是由军屯演化来的,比如孟官营、朱官营、张官营、麻官营、邵家营等。迁安部分村名来源东赵店子:清初,赵姓人家在此开店,后形成村庄,取名赵家店,后简称赵店子。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更名为东赵店子。森罗寨:明万历年间,孙罗二姓迁此定居,取村名孙罗寨,后一铁匠把村名铸在钟上,把“孙”字铸成“森”字。此村名改为森罗寨。刘东庄:唐朝初期,现刘东庄西、北另有八村,其九村连成一片,人称“九连庄”,居住的都是高丽和汉族人。唐太宗征东时路过此地,得知此地住有高丽人,便命令部下放火烧村,以驱逐高丽人,一场大火烧尽其余八村,只剩下东面一村,遂取村名留东村。后来根据该村姓刘的为大户,改名为刘东庄。五重安:明修长城时,曾设有五营十八寨,此地原有城,名五重安城,住有五个小营,故名五重安营。后简称五重安。东、西密坞:相传明成祖皇帝私访,在附近曾两次迷路,故取名为东迷坞和西迷坞。因“迷”同“密”同音,后演变成东、西密坞。明朝初年建村。褚姓由山东逃荒到此立村。三李庄村:六百年前,来自江南金陵、苏州、镇江的三个李姓家族和岳氏兄弟带着造纸技术千里迢迢迁徙到北方,落户于龙山脚下的滦河之滨,从此在河北迁安的版图上有了三李庄这个村落的名字。前人高超的造纸工艺使小小的村庄得以繁荣与发展,江南造纸技术在我国北方迅速推广,因此迁安才有了“北方造纸之乡”和“南宣北迁”美誉。梅官营:明朝梅姓弟兄8个来自山东济南府小南街,落户梅官营,当时梅官营只有钱、魏、付三姓,也不叫梅官营。梅姓兄弟来后改名叫梅官营。并把一个锤布石分成8份给每一个弟兄,后来有兄弟4个搬出了梅官营,落户迁安其他地方。因此迁安梅姓基本全是一家子,现在梅官营只有4大家子。军屯:相传在唐末战争年代,就有人居住。村西小沟边有一石碑为金色,故村名为金屯里。明朝万历年间修长城时,此村曾驻军,改名军屯。上场:相传早年此处有“兴隆寺”,寺内和尚们经营一部分土地,春天播种,秋季收割打场,后有傅、韩二姓迁到打场的地方居住,取村名和尚场,简称尚场,后演变成上场。东蛇探峪:相传,古时村西管山有一巨蟒,常到村西水坑中饮水,故此村称蛇探峪。后村庄扩大,本村居东,名东蛇探峪。明初,张姓由山东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张家峪,与李家峪统称为蛇探峪,后分东西蛇探峪。此村为东蛇探峪。大五里:年以后,此庄因距贯头山、王家湾子、横山子、交引铺、山叶口等村名五里,故村名改为大五里。明初,杨姓人家由山东迁此立庄,取村名为大屋,后改称垛屋,年改为大五里,延用至今。建昌营:南北朝时魏拓跋氏的一个藩王,曾在此城僭号称帝,当时的名称就叫建昌营,顾名思义,做为一个边塞重镇,当初意于安营扎寨屯兵设防之所,故此建昌营这个名称应当说在三国两晋以前就有了。擂鼓台:据传唐太宗东征时,官兵们在村西的一座山上用悬羊擂鼓来迷惑敌人,人们称此山为悬羊擂鼓台山。后有侯姓由永平府乐亭县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为悬羊擂鼓台,后简称擂鼓台。教场沟:据查明朝万历年间,冷口驻有守护关口的老兵,因在此练兵演武,故此称教场沟。清道光年间,汤、虞两姓人家由青龙汤杖子村迁来定居,刘姓也从建昌营迁来定居,形成村落,其村名仍沿用原地名,称之为教场沟。万军:相传,唐王征东时,大军由此渡青龙河东征,曾在此屯有千军万马,此地故名万军。明初,刘、宁、张三姓自山东罗排河迁此定居,以地名取村名万军。李姑店:明万历年间,李姓姑侄二人在此开店,后姑母出嫁,侄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人口增多,逐渐形成村庄,故取名李姑店。前窝子:该村远在唐王东征时就存在了,村名为王尚书庄。它的遗址在现在的村子东北角砍上。明燕王扫北时,单、刘两姓人家迁此定居。居住在沙坡南面,取名前坡子,后演变成前窝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4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