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乐亭城的集市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重商的乐亭县,为了便于人们的商贸往来,物资交流,许多年前就规定:在县城,农历每月逢一、三、五、七、九为集日,包括十一、十三、十五日……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这样每月有15个集日,其中逢三、七为大集,每月有6个大集。

当年在集市上买卖货物的地点也大体约定俗成了。乐亭靠海,鱼虾等干鲜海产品的市场很大,衙门口以南,南城墙以北都是,这里销售鱼、虾、蟹、蚶子、蛤蜊、海带、龙须菜,还有虾干、干贝、海参等,价格也很便宜。蚶子、蛤蜊堆在墙根,用铁锹铲着卖,连秤都不用,花几个钱就能买一大篮子。渤海湾的黄花鱼,既是著名海产,产量也很大。渤海对虾是全国最好的,除了生鲜的还煮熟了卖,像现在的煮青玉米一样,红澄澄的,鲜味诱人,我们用口袋里的零钱就能买着吃。肉禽市场原来和鱼虾在一起,后来迁到了北关,猪肉、牛羊肉、鸡鸭鹅和禽蛋应有尽有,最畅销的还是猪肉,人们说:“诸肉不如猪肉香,百菜不如白菜好。”当年有20多个用半尺多厚的木料做成的肉案,厚重结实,便于砍剁猪肉,每天能销售几十头猪。年硬让人们说人民公社好,人们都饿了肚皮还说生活提高了。有一位胆大的长者说:“现在公家一天才宰一两头猪,还要凭证和要票,老百姓吃点肉可难啦。解放前北关的肉案子那么多,一天卖几十头猪,也不都是地主、富农、掌柜的吃了,有的老百姓也吃得上,还有那么多鱼虾呢。”

粮食市场在后巷原福岩寺的地址,有东北的“关东青”、“歪脖黄”等高粱米和关东大黄豆,有从京津过来的大米、白布,当地产的高粱、玉米、荞麦、豆类、芝麻、白薯等,还有各种食油,零售批发的都有,每个集日都有几十辆马车装运粮油,车水马龙,成交量甚大。

在北关还有柴草、瓜果、蔬菜市场。当年的高粱玉米收获后,用镰刀割秸杆时留下一尺多高的茬子,刨下后,打掉根上的泥土,几十棵捆成一捆,卖给不种地的人家做柴烧,还有一丈多高的高粱秸和六七尺长的玉米秸都当柴草卖。当时不少人家都种几垅粘高粱,其箭杆是做笤帚的好原料,乐亭的笤帚很出名,有较大的笤帚市场,解放前就销售到东北三省和京津一带,改革开放后还出口到欧美国家。不久前听到一则电台广播:“乐亭笤帚换来了大把美元”,我听后十分高兴。乐亭城西教军场村、齐庄、巩庄子村有多户人家种蔬菜,俗称“一亩园,十亩田”,种蔬菜比种庄稼付出的辛劳要多,但收入多得多。这些菜农一清早就肩挑车推着各种蔬菜到北关来卖,还有些有手艺的农户每年用部分耕地种甜瓜(也叫香瓜)和西瓜。当年的甜瓜有20多个品种,什么白石棱、虎皮酥、灯笼脆、红籽、芝麻籽等,每个瓜约一斤重,大都是瓜农肩挑来城里卖,还有卖西瓜的,一担几个,讲好价钱一次就卖给一户人家。有一种叫“大三白”的西瓜,是白皮白瓤和白籽,大的一个就三四十斤。有一天一个卖大三白西瓜的,只担了两个瓜,又大又好,父亲当即买下,写了一封便信,让我领着卖瓜的送到北街路东的吉祥号,是送给伙计们吃的,父亲与吉祥号有些经贸关系,表示一下心意。

当年的布匹,小百货市场在东街,销售从唐山、天津、北京等地购来的各种棉布、衣帽和日用百货,也有几十个挑担的货郎卖针头线脑,手中拿着一个摇鼓,连摇带喊。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全家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他与父亲照料着货郎担子。进入腊月后,他家的营业相当好。除了这些摆摊售货的外,东西南北街的常设门市,比不是集市的日子都有更多的买卖和生意。如药店、饭店、邮局、理发店、书店、澡堂。东门北边的华聚涌是人们购物常去地方,在面南的大车门里,东西两侧全是门市,日用百货、农用家具、文具笔墨、副食调料应有尽有,华聚涌离我家只半里地,我多次去那里买东西。近年在保定遇到一位80多岁的同乡,他兴致地赞扬华聚涌货物之齐全,他说:当时乐亭用玻璃窗的人家还很少,那里已准备了割玻璃的金刚钻了。

进入腊月后,城内的集市更为繁华、热闹,人们购置年货,除了鱼、肉、鸡、鸭销售量俱增外,又多了几种与春节有关的商品。北关的西侧有鞭炮市场,卖主多为城北龙王庙村人,有双响炮、挂鞭,还有用泥胎做容器的烟花,凡卖鞭炮者为招揽生意,隔三五分钟就要燃放几响,许多人除了购买以外,还在这里听响声、看热闹。还有卖年画的,这是春节前的一道风景线,东马道、南街都有大的门市销售年画,也有的挂在街上的墙壁上叫卖,画面有“连年有余”、“福禄寿”、“五福临门”,还有京剧人物,以古典小说为内容的四扇屏等。卖年画的有的也卖灶君爷像和门神像,因为人们有迷信思想,要求得到它们保佑。在县立高外边的西墙是风筝市场,把各种风筝(金钱、蜻蜓、蝴蝶、鹰……)挂在墙上展卖,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几乎家家都买一两个风筝,春节过后至春耕前是人们放风筝的时节,我村村东和南门外的南大营,经常有百八十人放风筝的场面。

在县城周围的一些学校教师和农村一些有文化的人,也常借赶集买些日用品,理理发、洗洗澡外,还有些文化方面的追求,我看到过一些赶集的人到天衢街北头的图书馆看书看报,那里有《大公报》、《益世报》,还有一些刊物和儿童读物,也有农村一些人利用赶集看一场水金珠的评剧和听一场韩香圃的乐亭大鼓。

当年乐亭集上货物盈市、人们摩肩接踵以及商贩们的摇鼓声、锣声、唢呐声,还有各种清脆的叫卖吆喝声,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刘荣兴,河北大学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