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济南根脉与传承打造城市软实力硬核担当
市政协委员,民革济南市委会副主委李轶锋(代表民革济南市委会):一是深耕泉水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世界泉水公园城市。把保护、做好泉水文章作为重中之重,以打造世界泉水公园城市为目标,重塑天下泉城的自然形态和人文情怀,营造以泉水为主体元素的“山泉湖河城”生态共同体。接续推动“泉·城”申遗,还泉还景于民。高质量打造中央泉水区,加快四大泉群的绿道连接,恢复名泉名巷,开辟泉水街景,扩大泉水体验,推进泉水直饮,办好济南国际泉水节。做好明府城和老商埠开发利用,坚持市级统筹,不大拆大建,让“老宝贝”重新聚起人气与味道。二是传承人文精神,提升济南人文厚度和城市文化标杆。恢复“舜城”雅号,使“舜城济南、文明故里”成为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地标中最璀璨的明珠,打造“舜城”“泉城”人文和自然“双城”坐标。三是推进文化“双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示范区。将大舜文化等纳入“东亚文化之都”济南活动年核心内容,开展“寻根问祖”黄河万里行等文旅活动。提早研究疫情所带来的新变化,催生线上文化需求,打造全方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示范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城。
引导优质公共资源布局推动黄河之滨未来新城崛起成势
市政协委员,民盟济南市委会副主委邵莉(代表民盟济南市委会):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先生态后产业,先理水后筑城。保留疏浚自然河道,保护利用自然林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探索“GDP+减碳”的机制模式,创造“生态、田园、城乡”共建共荣共享的新时代营城新典范。二是统筹“中优”和“北起”,疏解老城区非核心功能向起步区有序转移。在起步区规划建设政务服务中心和“疏非”集中承载地,引导老城新增、扩建公共机构、设施、场馆优先布局起步区。三是打造区域综合服务中枢,引进高端优质资源布局起步区。加速推进国际经贸合作、黄河流域文化交流、京津冀鲁会议会展、省会经济圈会商协作、碳排放交易等功能中心建设,吸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长三角创新功能溢出,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四是打造畅达交通条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跨河通道与城区路网有效衔接,构筑公交+人行慢行顺畅出行链。及时推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社区医疗服务、日常商业服务、康体休闲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供给体系。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强省会建设
市政协委员,民建济南市委会副主委王翠香(代表民建济南市委会):一是学生留济、人才聚济,为市场主体引来“源头活水”。通过市级领导参加驻济高校开学及毕业典礼,建立市直部门联系包挂驻济高校机制,成立“才聚泉城”推介宣讲团等形式,加强城校、企校互动,提高驻济高校学生留济率。二是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服务市场主体“润物无声”。制定涉企政策,应充分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政策实施,做到理解政策不走偏、贯彻政策不打折、推广政策不变形;完善政策评估机制,以企业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三是融通发展、协同共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美美与共”。壮大本土存量与扩大外来增量同步发力,引导大企业将更多资源开放给本地中小企业。组建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把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作为精准招商的突破口。推动国有投融资平台与民企兼容互补,规范平台下属公司,调整考核标准,谨防平台不断设立的子公司、孙公司,挤压民企发展空间。
以品牌文化赋能济南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民进济南市委会主委潘荣庆(代表民进济南市委会):一是构建具有高辨识度的城市公共品牌。结合济南名泉、名士、名山城市独特气质,将“优+济南”或“名优济南”作为新城市公共品牌,打造完整城市品牌体系。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分类打造公共品牌体系下的重点产业品牌。立足优势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康养名城和优化营商环境,分类打造“济南优造”“济南优农”“济南优享”“济南优养”“济南优服”产业品牌。全力提升浪潮、重汽等高端品牌,积极振兴宏济堂等老字号品牌,大力培育新锐品牌。三是注重城市公共品牌的塑造与营销,提升品牌建设的创意附加值。坚持政府企业、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为一体,统一制作宣传材料,多方开辟宣传渠道;倡导工业、产品、包装设计,扶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高标准组织品牌评选活动,促进品牌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制定品牌发展保障体系,筑牢品牌经济发展根基。出台品牌推进实施计划,制定标准体系和评价认定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实施“济南品牌优才计划”,让品牌文化软实力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科学有序实施“双碳”行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济南市委会主委刘传勇(代表农工党济南市委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实施“双碳”行动路径。尽快发布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依托山东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市环境研究院,建立双碳工作专家智库。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增加绿色低碳指标考核权重。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我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和产品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碳减排挂钩贷款创新,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打造绿色转型投融资一体化服务平台。三是加大公园城市建设,强化碳中和基数支撑。科学谋划以植树造林为核心思路的碳中和方案,增加生活社区绿植覆盖,提高单位绿化面积的碳汇能力。四是创新多元化碳减排机制,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化碳普惠机制助力建设垃圾分类样板城市和无废城市,支持在南部山区开发林业碳汇,加快探索推动绿色电力消费,促进城市零碳经济增长。五是探索城市碳预算管理,加强环境信息发布。合理编制城市碳预算方案,加强以碳排放信息发布为主体的环境信息发布,完善我市环境治理信用体系。
加快补强利用外资短板助推济南开放型经济跃上新水平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济南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李莉(代表致公党济南市委会):一是做强优势,拉长利用外资长板。瞄准外资主要来源地和主要行业开展精准招商。对重点外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对接”模式,加快项目落地和投产达产。规范政策执行和监督考评,加大对引资项目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精准发力,补齐利用外资短板。发挥重汽、比亚迪、浪潮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挖掘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需求,加大对日韩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先进制造业、高科技和医养健康产业招商上实现大突破。三是创新模式,打造利用外资样板。借鉴中德合作区轻资产重资本招商、台湾工业园台资食品企业集聚做法,推动区域协同协作错位发展。引导全市重点开放型企业研发、外贸团队到自贸试验区注册公司,实现“省会研发+外贸推广+县域生产制造”,带动服装、家居、食品、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全域城镇化进程助推强省会战略实施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会副主委王文生(代表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会):一是聚焦一体协同联动,强化全域空间动力传导。主动融入全省“一群两心三圈”空间布局,形成全域城镇化空间新格局。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增强全域城镇化发展新势能。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打造全域城镇化发展新高地。激活重点片区节点发展,培育全域城镇化发展新节点。二是聚焦人的城镇化,塑强全域公共服务支撑。抓住核心在“人”这个关键,打造包容性城市。加快提升外来人口集聚度,构建适配城市功能的人口发展新格局。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统筹推进以本地农村居民进城就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新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全域覆盖,实现全域共建共享新治理。三是聚焦城乡双向流动,畅通全域要素融合通道。抓住国家、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机遇,促进资源要素在全域间优化流动。以城带乡,推动工农互促共荣,解决好乡村振兴中的关键问题“人地钱”。产业先行,协同城乡产业发展,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圈”。创新机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济南样板”。
让民营企业在强省会建设中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济南市工商联副主席孙武虎(代表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一是着力强化民营企业的龙头带动力。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力争3-5年尽快培育一批营收过百亿,1-2家过千亿民营企业。加快形成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本地配套率。二是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支撑力。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三是着力激发民营企业的转型推动力。“个转企”要及时高效,“小升规”要应入尽入,“规改股”要有序推进,“股上市”要重点培育,加快构建企业梯次培育、快速成长格局。四是着力优化民营企业的政策供给力。多方协调、抓好应对疫情冲击助企纾困等措施落实。实施中小企业增信行动,多途径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企业辩证看待疫情挑战,加快数字赋能,捕捉新商机,在逆境中闯出民营企业一片新天地。
积极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
市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代表,济南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王柏华:一是推进人才发展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相融合。编制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专项人才计划,保证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过程需要。实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点人才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济工程”、“十万研究生安居工程”、“万名博士托举工程”、“千名国家级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百名顶级人才引育工程”。二是推动人才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相融合。重点围绕我市四大主导产业加速引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标准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在起步区规划建设山东科学城。三是推动人才发展与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相融合。重视“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重塑现代生育文化,全链条优化生育环境,有效破解生育意愿低难题。创建青年友好型、就业友好型、创业友好型城市,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城。四是推动人才发展与教育文化发展相融合。制定完善大学生留济来济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形成济南吸引和培育人才的新优势。五是推动人才发展与人才制度改革相融合。进一步完善“人才有价”评估机制和信用能力,助力人才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搭建济南“青春动能蓄水池”
市政协委员,共青团济南市委副书记孟云霞(代表共青团济南市委员会):一是聚力“泉城友好”,打造有靓度的青年城市主题品牌。建议以“天下泉城·青春之城”为品牌统领,精心设计城市logo,加强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城市“青和力”和友好度。二是聚力“全市域友好”,打造有广度的青年城市创建合力。建议尽快成立我市争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整合区县、部门、社会各界资源,形成全市上下同欲、勠力同心的创建合力。三是聚力“全过程友好”,打造有温度的青年城市发展生态。聚焦青年在求学、求职、工作、生活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的发展需求,形成特色鲜明、持续进阶的发展服务矩阵,让“迁徙、扎根、成功”成为青年来济留济发展的新常态。四是聚力“全方位出彩”,打造有贡献度的青年城市精彩舞台。动员广大青年在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伟大实践中率先垂范、主动担当。
统筹功能区协同发展为落实“三个走在前”打造强大引擎
市政协委员,济南高新控股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李军:针对高新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起步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存在规划关联度不够、产业布局同质化等问题,建议:一是强化工作推进统筹。建立顶格推进机制,市级成立功能区发展改革统筹领导小组,以政策统筹引领功能区协同发展。起步区建设上保持定力,进一步赋予高新区改革创新自主权,优化医学中心市级管理体制。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进一步深化生态、产业、城市、文化、科创、安全等布局,促进科技、产业、文化等差异化发展。起步区建设要体现引领性、生态化,把生态优先落实到专项规划和空间布局上。三是强化产业布局统筹。推动资源要素高效联通,实现功能区之间经济要素无缝衔接。支持功能区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建立功能区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创新政策率先复制、创新成果合作转化、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四是强化产城融合统筹。完善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作模式,实现入园企业数据信息、产品供需信息等数据共享。把功能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科学统筹土地、人口、产业等布局,引领和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RCEP重要枢纽增创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新优势
市政协委员,市中区政协副主席李秀芳:一是在实质对接上加速推进。派出高层人员与RCEP国家实质性对接,掌握产业、项目需求以及我们的对接项目。把参与国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对接重点,利用好柬埔寨驻济南总领馆重要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重要渠道,宣传好济南的战略、政策、发展等优势。二是在项目合作上先行先试。组织相关部门尽快梳理未来期间对接产业,谋划对接项目。辅导企业熟悉和用足用好RCEP规则和制度红利。加大产品线上全球直播力度,提升品牌影响。三是在团队建设上大胆突破。整合部门力量,选拔、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RCEP规则和国际惯例、国际市场、政策法规的专业人员,组建对接专门机构,研究协定规则。加大对商务、海关等人员和企业、商协会RCEP培训力度。四是在打造品牌上敢于创新。谋划设计在济南打造RCEP高端论坛,围绕与RCEP国家产业、贸易、项目定期开展交流,在高端化、国际化、互补化上做足文章。论坛逐步形成品牌并长期固定下去。
发挥济港互补优势引领鲁港合作向纵深推进
市政协委员,衡宽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吴苏:一是探索创新对港务实合作新模式。发挥在港济南人的力量,由市政府牵头,率先成立全国首个以香港政要、高校名企负责人组成的“小而精”的顾问委员会,零距离接触全球金融、科技等领域前沿,与世界级顶尖精英建立紧密联系,让香港精英更多了解济南,坚定“到济南我放心”的信心,使“香港与内地合作首选济南”深入人心。二是建设港人宜居宜业城市。目前,港人在内地城市投资生活尚有许多不便之处,比如证件在很多系统并不兼容。建议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切实解决港人在内地碰到的实际问题,打造适宜港人生活、营商的友好型环境。三是充分发挥鲁港驿站服务平台作用。建议政府整合相关力量,推进“鲁港驿站”平台建设市场化运营,重点与科技创新领域、国际金融平台建设领域、人才交流领域、科技投资领域、文旅IP领域进行全面对接。全面扶持在济落地的香港技术、人才团队和企业,使之在济生根发芽;充分挖掘香港传统优质品牌和国际知名IP,通过IP赋能济南企业品牌和产品价值。四是打造鲁港科技创新示范园。积极与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香港电子业商会、香港IDC协会等拥有务实产业资源的商协会、知名企业合作,打造类港产业园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突破。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郝磊通讯员:崔克军摄影:张一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