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4月28日,一位伟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安排好家人的生活,死后也没能及时入土为安,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先生牺牲那天,家里的四个孩子中,除了当时16岁的李星华,因为和父亲同时被捕印象深刻,其他几个孩子,对当时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很清楚,在这些孩子的记忆中,那一天是家里幸福生活的终点。
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只留下母亲赵纫兰的脆弱和姐姐李星华的愁苦,即便那个时候他们还小,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家里悲伤的气氛,那种没有方向的茫然感,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常笼罩着他们,让小小年纪的他们迅速成长。
李大钊先生不幸遇害
事情要从李大钊先生被害之前说起,当时,李大钊先生几乎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了平时的闲淡,在李星华的印象里,父亲开始变得忙碌起来,那是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李星华经常可以看见,父亲坐在火盆旁烧着一些纸张,甚至有些纸张,是李大钊先生平时碰都不让李星华姐弟碰的。
李星华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将这些东西烧掉,她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东西,以后您不用了吗?”
李星华印象中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家长,即便她经常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父亲都会耐心地解答,可这次李星华却没有等到父亲温柔地解释,只等到了父亲冷漠地回答:“你还小,不需要知道这些。”
李星华原以为,这只是父亲今天心情不好,自己不幸撞在了枪口上,却没有想到4月6号的一天,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家庭的事情。
那天是难得的晴朗春天,屋外的阳光透过窗子洋洋洒洒地洒在地上,像钻石也像星星,明亮又美好。母亲带着妹妹李炎华换上新做的衣服去外面玩耍,李星华和父亲李大钊一起留在家里,当时父女二人正在看书读报。
忽然,父女二人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随之,听见宅子外面齐刷刷地的脚步声,一会后外面恢复平静,一道男声向屋里传来:“奉命捉拿反贼李大钊,档案胆敢反抗者一律就地枪杀。”
李星华睁大眼睛看着父亲:“父亲,他在说什么?”
“星儿,不要怕,跟着父亲一起走。”李大钊平静地看着李星华,用眼神向李星华传递力量。父亲从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一把精致的小手枪,从容地走出房间。
面对外面严阵以待的军警,父亲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慌乱,他一直保持着严肃态度,多年的斗争经验,早已让父亲看透这些军阀的伪善面孔,父亲深深地知道和这些人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即便他们身上穿着军服,可这身军服却不是为人民而穿的。
李星华偷偷地躲在院子里一颗柱子的后面,她第一次看见如此凶神恶煞的人,在她扫了一圈人群后,她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那是父亲的朋友阎振三。
此时的阎振三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体面,他浑身是伤,胳膊被两个军警架着,他的头无力地垂向地面,感觉这个人随时会消失一样。
“你认识他吗?”那个军警首领毫无感情地揪起阎振三的头发,恶狠狠地看向父亲,李星华感觉仅仅这五个字就给人一种地狱厉鬼的感觉。
阎振三仿佛没有痛觉一般,他麻木地摇了摇头。可军警首领显然并不在乎他的回答,对身边的军警说到:“把他手里的枪下了,以免走火。”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李星华一家就被军警抓走了,就连在外面的母亲和妹妹都没能幸免于难,李星华他们没有和父亲关在一起,她们被关在了一间单独的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之后,当李星华等人正啃着手里硬邦邦的窝窝头时,牢门被人从外面打开了,一位狱警走进来,告诉她们准备一下,要去法庭。
在法庭上,李星华终于看见了父亲,此时的李大钊已经不复往日,他身上仍然穿着离开宅子那日的灰布棉袍,尽管他已经疲惫不堪,但是,在看到李星华等人过来后,还是勉强地扯起嘴角笑了一下。
这一笑,彻底击垮了李星华多日伪装出来的坚强,她双眼含泪,对着李大钊喊了出来:“爹!”听到李星华的喊声,母亲和妹妹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
宣泄过后的李星华,思路更加清醒,她知道今天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审问。所以,当法官指着自己,问父亲是不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时,李星华机警地抢到:“我是父亲最大的孩子!”
李星华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正在外地的哥哥李葆华,16岁的李星华,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表现出来了超过年龄的睿智和沉稳,这样的变化,于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可于父母来说无疑是心疼的。
李大钊深深地看了眼李星华,点头说道:“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法官大人,我妻子和女儿什么都不知道,她们是无辜的。”
说完这句话,李大钊深深地看了眼自己的妻儿,却没想到这一眼却成了永别。
第二天,李星华等人被释放,却收到了舅老爷从大街上带回来的一份报纸,报纸上赫然写着“李大钊等昨晚已执行绞刑”。
面对父亲的噩耗,母亲赵纫兰首先支撑不住倒下了,父亲的离开,一下子让这个家失去了支柱。李星华深深地感觉到了无助,她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以后的生活。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看着一脸无措的弟弟妹妹,李星华只能担起作为长姐的责任,她收拾好情绪,在交待完弟弟妹妹照顾好母亲后,出去安排父亲的丧事。
李家的实际情况并不好,李大钊在生前,将自己的全部钱财用来支持革命和帮助贫苦学生,因此,家里并没有多少存款。李星华虽然对这些了解一些,却没有想到在父亲死后,家里只剩下了一元钱。
面对家徒四壁的情况,李星华从心底感受到了无力,父亲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他生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死后却连一口棺材都没有,这事何等的凄凉。
世态炎凉,但人情有冷暖,李大钊的情况被他生前的好友知道,蒋梦麟等人凑钱为李大钊买好棺材,李大钊被装殓之后,其灵柩一直停放在寺庙里,长达六年之久。
李星华随家人离开北京,生活凄惨
年5月10日,李星华等人在军阀的逼迫下,不得已离开北京,回到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回到老家后,李星华等人的生活并没有完全的改善。母亲因为父亲的离世和哥哥的下落不明,身体日渐衰弱,她终日以泪洗面,根本无心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
面对母亲的担心,李星华也只能安慰一两句,希望母亲赶快将身体养好。但在无人的深夜,李星华也会一人坐在点着蜡烛的桌椅前,流下眼泪,她何尝不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何尝不希望自己也能像以前一样上学,可这些在一家人的生计面前都只能放弃。
李星华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辍学在家干活。她白天去地里和村里人学习种庄稼、去山上和邻居挖野菜,晚上就一个人偷偷学习,李星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她也喜欢读书,所以尽管条件艰苦,她还是希望能坚持学习。
李星华将自己学习的内容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每次打开小本子,她就会浑身充满力量,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欢愉,她喜欢这种感觉。
母亲赵纫兰虽然因为丈夫的离世而伤心,但她也知道女儿的辛苦,一天,她无意间打开李星华的抽屉,发现了这个写满字迹的小本子,她陷入了深思。大人的不幸已经发生,可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母亲赵纫兰这样想着,同时也下定了决心。
几天后,赵纫兰收到了一封来自周作人的书信,信里写到李葆华已经化名“杨震”前往日本的东京高等师范求学,赵纫兰得知儿子平安消息的同时,也十分感谢周作人对儿子的帮助,她早已满目疮痍的心,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直到多年之后,大家才得知李葆华躲避敌人的那段经历。原来,在李大钊被捕的时候,李葆华正与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起参加沈士远举办的聚会,当晚,两人住在主人家并未回城,直到第二天,沈尹默在报纸上读到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将消息告诉哥哥沈士远,李葆华才知道这件事情。
之后,李葆华在周树人帮助下躲了起来,他虽然心中悲愤,想要手刃仇人,但他也知道现在时机不成熟,自己尚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敌人对抗。
所以,李葆华在西城八道湾11号躲藏一个月后,便请求周树人帮忙送他出去留学,这才有了赵纫兰手中的这封信。
年1月,李葆华不但顺利留学,还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每月领取六七十元银洋的官费,这笔钱不但解决了李葆华的学费问题,同时也为他日后参加革命提供了经济来源。
赵纫兰在知道儿子安全后,便希望将女儿的事情也解决掉,她找到李星华,希望和她好好聊聊这件事情。可当赵纫兰看见李星华伤痕累累的双手时,她自责地流下了眼泪:“是娘不好,不能照顾你们还给星儿添麻烦。”
在生死面前,这些苦不算什么,李星华不希望母亲有这样愧疚的感情,她安慰母亲,同时转移母亲的注意力,询问叫她过来是什么事情。
赵纫兰拉起女儿的手,说道:“星儿,妈想让你回学校继续读书,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妈会找人帮忙解决的。”
李葆华的眼中飞快地闪过一道光,随即暗了下去,她说:“妈,我们家现在的情况,连吃饭都是个问题,就别再谈读书的事了。”
但是,赵纫兰已经下定了决心,她记得丈夫李大钊对孩子们的期望,她想做一件让李大钊开心的事。于是,母女二人谈了许久,最终,李星华答应母亲回去读书。
当时,北京正笼罩在张作霖疯狂屠杀革命党的阴影下,李星华想要回去读书谈何容易。
当北京的周作人,收到赵纫兰的信后,心中十分矛盾,一边是充满着对李大钊家人的同情,一边是害怕自己被牵连的担忧,经过一番挣扎,周作人还是不能度过良心的那道坎,他答应帮助李星华等人。
李星华重返学校
年,周作人联合其他北京的进步人士,将李星华、李炎华两人送入孔德学校的初中部、小学部读书。
第二年,李星华顺利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尽管已经有了周作人等人的帮助,但李星华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勤工俭学的活动,在学校她做的最多的就是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板,靠这些每月赚取15元生活费。
在刻印蜡板的同时,李星华加入了革命组织反帝大同盟,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利用职务之便,为革命运动印刷宣传资料,帮助营救被捕同志。李星华和她的父亲李大钊一样,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已停灵6年的李大钊遗体,被葬入香山万安公园。也许是父亲终于入土为安,让母亲心头的遗憾顿时减小,在父亲安葬的35天后,母亲赵纫兰也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离世,让22岁的李星华感受到了“长姐如母”的责任,她将弟弟妹妹留在北京,边上学边照顾他们。
家庭的不幸并没有影响李星华的学习,这年暑假,李星华将父母合葬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
在学校里,李星华和贾芝相识了。在贾芝看来,李星华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安安静静、温柔内敛的女孩,但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内心强大、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贾芝至今还记得他们两人之间的一次谈话,那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谈话。
那天晚上,两人坐在学校的台阶上,望着广阔无垠的星空,贾芝问李星华:“你的家在哪里?”这本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可贾芝却回答道:“我没有家。”好久之后,李星华又平静地补充道:“我只希望革命成功。”
贾芝不能理解李星华话中的全部意思,但他却感受到了这个女孩对旧世界的痛恨、对新世界的渴望,这种情怀深深地影响了她。
年12月,李星华加入“一二·九”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在革命运动中,她表现出了和平时完全不同的状态,她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发出无限的光和热。
当游行队伍来到学校门口时,李星华站在学校门口向里面的学生大喊,她的话语好像拥有魔法一样,让人心血澎湃,即便面对警察的阻止,贾芝和李星华也没有放弃,他们二人手拉手,一起走在游行的队伍中。
两人的爱情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年,二人结成夫妻,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搀扶。
年,想去法国深造的李星华,受卢沟桥事变影响,未能成功前往,后来,在周作人的帮助下,李星华留在北京大学当收纳员,一边照顾两人的孩子,一边联系贾芝。
李星华留在延安教学
年,李星华预支了两个月工资作为路费,前往丈夫所在地延安。
在延安,李星华感受到了浓烈的革命气息,她决定留在延安,从事教育教学,为革命培养优秀的人才。
可是,延安的教学条件却十分艰苦,学生们没有课本、没有书桌,作为老师,李星华可以忍受各种苦难,可孩子们却不行。
为了解决孩子们没有课本的问题,李星华亲自编写课本,她将上课用到的知识抄写在纸上,再将纸一张张地缝好,做成课本,就这样,李星华夜以继日地在油灯下编写课本,只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可以学习。
老师的热情也感染了学生,大家从自己家里拿来桌子、凳子,做成课桌学习。
李星华在延安期间,也帮助丈夫做一些文字工作,她在丈夫《民间文学》编辑部,。主做民间故事采编,还整理出了后来影响力深远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
全国解放后,李星华回到北京师大女附中教书,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她像她的父亲李大钊一样,将学生的问题视作自己的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总会给出最全面的建议。
李星华的所受学生无数,有的后来成为了文学家、有的后来成为了工程师,不管怎样,李星华都在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人才,她所做的甚至超过了他父亲。
李大钊子女情况
年11月21日,李星华因受特殊时期影响,双目失明,但她在病重时仍然坚口述整理《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最终未能等到书籍出版,便离开人世。
她的哥哥李葆华在留学回国后积极参加革命,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年,李葆华在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工作,直到年2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她的妹妹李炎华,在经过多年学习后,回到大黑坨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和李星华一样,在教育岗位默默工作,直到年因病离开。
她的弟弟李光华,也没有辜负李大钊先生的培养,在新中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直到年去世。
她的幼弟李欣华,得益于姐姐李星华的照顾,在延安长大,之后也一直奋斗在教育行业的前后方,直到年因病去世。
李大钊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到了他的子女,即便他无法看着孩子们长大,却依然为孩子们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